第537章 恶魔的末路:悍匪周克华八年亡命录与世纪追捕(2/2)
这是周克华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开端。其作案特征已初现端倪:选择银行门口的取款人、近距离精准射击、得手后迅速逃离现场。
然而,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此案未能及时侦破,这也助长了其继续作案的嚣张气焰。
蛰伏与“进化”
2005年,周克华因在火车上非法携带枪支,在云南再次被捕,判刑三年。
颇具戏剧性的是,当时警方并未将此案与重庆的枪击案并案,使他再次与死刑擦肩而过。
2008年4月出狱时,监控录像里的他佝偻着背,步履蹒跚,仿佛已不堪一击。
但这只是假象。
出狱后仅数日,他就在广西通过地下渠道,购得一支仿五四式手枪。随后的大半年,他如同人间蒸发。
警方后来推测,他可能昼伏夜出,靠盗割通讯电缆或在黑矿场打短工为生。这段蛰伏期,是他犯罪心理与手段的“成熟期”。
2009·袭击哨兵与长沙连环案
2009年3月19日,周克华的犯罪行径陡然升级。
当晚7时42分,成都军区驻渝部队某营房门口,哨兵韩某正持枪执勤。隐藏在芭蕉树丛阴影中的周克华,用偷来的猎枪瞄准了这名年仅18岁的战士。
枪声响起,韩某应声倒地,其佩戴的81-1自动步枪被抢走。此案震惊全国,袭击军警、抢夺制式武器,性质极其恶劣。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犯下如此重案后,周克华竟能迅速远遁千里,出现在湖南长沙。
在长沙,他的行为更加癫狂。这年春天,南郊公园的游客常看见一个戴渔夫帽的“写生者”。
5月22日下午,退休教师李明德饭后散步至公园僻静处,周克华突然从树后闪出,他并非抢劫,而是将活人当作练枪的靶子!
他不慌不忙地戴上墨镜,对着瑟瑟发抖的老人连开七枪。尸检报告显示,六发子弹在胸口呈恐怖的梅花状分布。
在长沙期间,他还制造了两起抢劫案,再夺两条性命,抢得财物价值数万元。
他的反侦查手段也日趋完善:警方在其遗留的窝点发现了多套用于伪装的衣物、眼镜和假发。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藏身之所——岳麓山公墓的废弃墓穴。
在那里,他用睡袋栖身,旁边整齐摆放着压缩饼干和矿泉水,石台上刻着记录逃亡天数的“正”字。其心理素质之强悍、性情之冷酷,可见一斑。
并案侦查与刻画罪犯
面对如此狡猾、凶残的对手,警方展开了旷日持久而艰苦卓绝的追捕。
系列案件发生后,公安部高度重视,迅速协调重庆、湖南、江苏等地警方成立专案组,进行并案侦查。
通过对现场弹壳的弹道比对,警方确认多地案件为同一支仿五四式手枪所为,判断系同一犯罪嫌疑人所为。
专家们通过对作案手法、选择目标、逃离路线等的综合分析,为嫌疑人进行了精准“画像”:
犯罪嫌疑人应为中年男性,单独作案,心理素质极稳定,熟悉枪支使用,有极强的反侦查能力,很可能有犯罪前科,活动区域与长江沿线有关。
海量排查与线索突破
警方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排查。在长沙案发后,专案组调阅了全市可能相关的数千个监控探头的数万小时影像资料。
侦查人员日夜不休,一帧一帧地查看,终于从一个模糊的背影中,捕捉到了嫌疑人一次极其短暂的、未做伪装的正面影像。
这是追捕行动的重大突破。
与此同时,技术民警对周克华在南京墓地藏匿点遗留的矿泉水瓶、食物包装等物品进行了反复勘验,成功提取到了宝贵的dNA样本。
通过与前科人员数据库进行海量比对,警方最终于2011年底,锁定了一名曾多次因非法持枪被判刑的重庆籍男子——周克华。
至此,这个隐藏了八年的恶魔,终于浮出水面。他的照片被迅速下发至每一位参战民警手中。
收网前的较量
2012年1月南京枪案后,警方判断周克华极有可能返回其熟悉的重庆地区。一张无形的大网在山城悄然撒开。
警方对周克华可能接触的关系人进行了严密布控,其中就包括其女友张贵英。
通过张贵英,警方掌握了周克华为其购买手机卡等重要信息,并获悉他“还要再干一次大的”的企图。
8月10日“沙坪坝案”发生后,虽然周克华再次逃脱现场围捕,但警方通过视频追踪,成功锁定了其最终消失的区域——沙坪坝区歌乐山一带。
4万军警民众参与了随后的大围捕,对歌乐山进行了地毯式搜索。然而,周克华却如同幽灵,再次突破封锁,潜入市区。
警方随即调整策略,将重点放在其可能现身的关系人住地和社会关系网周边,进行蹲守和控制。
最后的48小时
周克华生命最后两天的行踪,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末日悍匪的疯狂与绝望。
8月12日:他出现在重庆市渝北区一家健身中心,冷静地锻炼身体,保持体能。
8月13日:即被击毙的前一天,他竟公然前往江北区观音桥商圈,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里购买了新衣新鞋,并到电影院连看了三场电影。
在《听风者》的音效掩护下,他或许在擦拭手枪,构思着下一次犯罪。这种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令人胆寒。
8月14日凌晨:他出现在童家桥,目的是前往与女友张贵英约定的地点见面。他自以为行动隐秘,却不知自己早已是瓮中之鳖。
尾声:反思与警示
周克华伏法,大快人心。但其案件留给社会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蜕变成冷血悍匪,其间经历了梦想的破灭、法律的屡次惩戒、生活的重重打击,但其个人扭曲的价值观念、对暴力的崇尚和对法律的蔑视,是导致其走向毁灭的根本内因。
此案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如今,遍布城乡的“天网”监控系统、更加严格的枪支弹药和危爆物品管控、快速反应的跨区域警务合作机制,都已成为守护公共安全的铜墙铁壁。
周克华的覆灭,在中国,任何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都绝无可能逃脱法律的严惩。
这条用鲜血和生命验证的真理,将永远高悬于每一个潜在犯罪者的头顶,昭示着正义的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