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避难所:谨慎的我建起一座城 > 第233章 榆中城中的难民营地

第233章 榆中城中的难民营地(2/2)

目录

是的,只是一个营地,并不能称为避难所。除了几栋似乎由厂房改造的主体建筑之外,超过一半的人,都居住在室外的帐篷里。

看样子,似乎是为了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而准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很多已经破破烂烂,似乎很难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

事实上,在陨石降临后一年左右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配齐完整的户外防护设备,即便是榕城这种条件较好的城市,绝大部分人也只能选择尽量减少外出。

在被迫从榕城撤离的时候,绝大部分普通居民已经习惯了在室外的无防护活动。

甚至熟人见面,还会拿自己因为暴露在陨石辐射中,而产生的各种身体变异作为闲聊的话题。

相比于方大宝见得比较多的榕城居民,榆中的这些幸存者生活条件显然更加恶劣,受到的辐射影响也更加严重。

如果说榕城居民还是人类,只是普遍带了点变异特征的话,榆中居民的变异进度起码超过榕城十倍。

按照无人机搜集的影像资料,以及小美对这些居民动作、体态、外露部位的观察,其人体的变异比例普遍达到了30%以上。

在榆中营地的居民中,只有大概3000人未表现出明显的身体变异。

按照衣着、装备来判断,应该有2000人是本地觉醒者,普遍具备较强的辐射抵抗力。

剩余的1000人,应该是从外地刚刚来到榆中的,其中的绝大部分,应该是官方派遣人员。

“即便是在陨石坠落之初,就无防护的在外界活动,人体自然发生的变异也不应该这么严重吧?”

方大宝榆中的情况感到很是诧异。

虽然岚山城是极少数为居民的外出活动配备全套防护设备的避难所。但是,方大宝对于因陨石辐射产生的变异却并不陌生。

甚至,小美有一个独立的分身,一直都在利用基地设备,专注的进行陨石辐射的相关研究。

其研究水平也许比不上一些国家级研究机构,但起码也不会弱于榕城本地生物研究机构。

别问方大宝是怎么知道的,问就是榕城那个生物研究机构的后勤主任,也是李绍钧一起扛过枪的朋友。

小美显然对无人机视采集的视频资料进行了分析,“是的,变异进度超出了自然变异进度十倍左右”

小美在会议室的3d投影中展示着基地实验室的分析材料,“而且从变异方向来看,这些变异有95%以上的可能性,受到了有意识的诱导,并非原生变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