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四百二十二章 乾隆推行新制,恩科厚待汉臣!

第四百二十二章 乾隆推行新制,恩科厚待汉臣!(1/2)

目录

“都拿着吧,卿等乃朕取中第一科进士,朕给尔等赐官房与安家银,皆望卿等能少借官贷,而能全心为国为民做事。”

勤政亲贤殿。

弘历在乾隆元年四月二十五日这一天,于此见了恩科中第的进士们。

会见时,弘历也特赐了这些进士们新福利,即给官房居住与安家银,而了这么一番话。

进士们皆是惊喜不已。

他们没想到中第之后,还能得赐如此皇恩。

毕竟,如今京师人口大增,房价不便宜,物价也不低,能得赐官房和安家银,确实能少借些贷款,而能够避免为将来还贷,而不得不向一些京师富户写字画画。

要知道,他们进京赶考这段时间就已经花了不少钱,正犯愁后面怎么办呢。

没错!

清朝的官僚们从中进士开始起,就因为要送各种别敬、摆各种场面,而开销大增,所以为挣钱,也都多为五斗米而折腰的。

历史上,在乾隆时期,就发生过大臣们为得个红包,纷纷去某俞姓富户家吊唁的情况。

连步军统领鄂善都去参加了吊唁。

而乾隆最初,也不相信大臣们去一属于庶民身份的俞姓富户家吊唁是为了得数额不的红包,直到他自己在明察暗访后,才不得不信,而因此气得下旨,骂这些大臣为了银子完全不顾朝廷脸面。

毕竟,正常来讲,需要群臣都去吊唁的,得是朝中非常德高望重的王公大臣去世才是,那是皇帝都得辍朝的。

而现在这些新科进士,大多还有股傲气,不愿意为金钱折腰。

所以,弘历这样做,也就让他们很是感动。

弘历为此也在他们感动之余:“给卿等之恩赐,皆来自民脂民膏,望卿等深体朕意,用毕生所学,多多造福民,以利国家长治久安!”

“不敢辜负圣恩圣嘱!”

这些进士叩首回答起来。

弘历则笑了笑,抬手让这些人起了身。

接着,弘历就在见了这些军机大臣们后,也根据这些进士的情况,对鄂尔泰和张廷玉起自己的看法来:

“朕观这些进士,名列前茅的,多是江浙的。”

“这样的话,岂不是汉臣中,将来能为阁臣九卿的,依旧以江浙居多?”

弘历这么后,鄂尔泰就看了张廷玉一眼。

张廷玉倒是面色沉静。

鄂尔泰便开口:“主子洞若观火,奴才佩服!这的确是一直无法避免的问题,江浙文教兴盛,北地与西南诸地的汉人是难与之抗衡。”

“这样的不均衡,虽然非人为,而与地利有关,但朕想着,朕既奉天道,还是应当调整平衡。”

“何况,朕看历科进士,发现许多三甲进士中的汉臣,多数毕生只能官至知县,如此下去,岂不多数知县会因升官无望,而干脆不再作为,乃至忘了圣人抱负,贪污腐败起来?”

“所以,朕意,除选馆翰林外,二三甲进士中,要安排知县官者,从中选有水利算筹等专长者,为候补御史,以听分派重用。”

弘历提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他的确用自己的数理思维,研究过大清官僚集团的来源分布。

据他所知,大清与大明在官场上最大的差别就是,大清寒门出身的官员比例比大明要少的多。

另外,寒门出身的官员普遍生前官阶不高,特别是三甲寒门官员,很多都只能一辈子在知县上打转。

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寒门出身的官员多为汉臣,汉臣自然在重用程度上赶不上旗人。

旗人只要有个基本学历都能靠捐纳受到重用。

比如田文镜只是个监生,也能官至总督。

眼下,弘历重用的云贵总督兼贵州巡抚张广泗也是一监生出身的旗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