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诸天万界革命 > 第96章 修明内政

第96章 修明内政(2/2)

目录

“先生!”冉闵将捷报推至吴笛面前,目光灼灼,“益州已下,大势在我!朕欲乘此胜势,集结水陆之师,顺流东下,一举荡平建康,完成天下一统之伟业!先生以为如何?”

吴笛静静地看完捷报,脸上并无冉闵那般的兴奋,反而是一片沉静。他抬起眼,目光深邃如古井,缓缓开口道:“陛下,我军连战连捷,疆土日扩,确是可喜可贺。然而,此时急于南下,并非上策。”

“哦?”冉闵眉头微挑,“先生何出此言?莫非以为东晋还有反扑之力?”

“非是力之有无,乃是时之未至。”吴笛轻轻摇头,“东晋虽弱,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据有扬州、江州等地,凭借长江天险,仍可负隅顽抗。更关键者,江南历经晋室多年经营,仍有如谢安、桓冲(假设此时桓温已失势或亡故)等才俊,民间亦存有相当之认同与抵抗之心。若我军挟新定益州之威,强攻坚城水寨,即便能胜,亦必伤亡惨重,且恐激起江南民变,陷入战火泥潭,反伤我新朝元气。”

他顿了顿,见冉闵若有所思,便继续道:“此其一。其二,亦是臣今日欲向陛下进言的核心——打天下易,治天下难。”

吴笛的声音凝重起来:“观我大魏如今疆域,北抵幽并,南至荆益,西接凉州,东临大海。地域之广,民族之众,事务之繁,远超以往。昔日我军流动作战,或可依仗陛下神威与将士用命,但若要长治久安,使万民归心,百业兴旺,非有稳固之制度不可。”

他向前一步,目光恳切:“《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治国亦然。光靠道德教化、君王仁心(阳),来约束官吏,引导百姓,是远远不够的。人性有善有恶,事务有常有变。必须有明确、公正、严密的法律(阴),作为衡量是非、惩恶扬善的准绳。道德为引导,劝人向善;法律为保障,禁人为恶。二者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唯有德法并施,阴阳相济,方能奠定万世不移之基业!”

冉闵听着,脸上的兴奋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思索。他起于行伍,深知军法严明的重要性,但对于治理如此庞大的国家,确实感到力有不逮。吴笛的话,如同在他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先生之意是……暂缓征伐,转而修明内政,制定法典?”

“正是!”吴笛肯定地道,“利用眼下南方暂取守势,北方大体平定的宝贵时机,倾力于法制建设。系统梳理旧律之弊,结合当今时势与我大魏立国之本,制定一部统一的、行之天下的法典。明确各级官吏职权,规范行政流程,制定刑名体系,保障百姓权益。同时,大力选拔培养熟知律法、公正廉明之士,充实各级官府。如此,则政令畅通,吏治清明,豪强敛迹,百姓安居。待我内部稳固,府库充盈,吏治整肃,民心归附之时,陛下再挥师南下,则江南百姓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天下可不战而屈人之兵,真正实现稳固的一统!”

殿内陷入了沉寂。冉闵负手而立,望向殿外那片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蓝天。他仿佛看到了硝烟散尽后,广袤国土上井然有序的治理,安居乐业的百姓。这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更让他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更为宏大的成就。

良久,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已变得坚定而清明。

“先生所言,如醍醐灌顶。朕几为一时之胜所蔽,忘了立国之根本。好!便依先生之策。这南下之事,暂且搁置。朕当与先生,及众贤臣,共商立法大计,为我大魏,铸就万世太平之基石!”

一个由军事扩张转向内部巩固,由武功转向文治的重要转折点,就在这成都捷报传来的时刻,于冉魏的最高决策层悄然确立。一个新的篇章,即将开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