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异国奇闻,朱家的?(2/2)
道家、佛门的祥瑞,地方上的奇闻,比这海外的“圣水”也不差;甚至包括坟地之处、上古先贤典籍中记载的“鬼火”,如今在实学一道上也有了简朴解释,所以对这海外的“圣水”,就更加不以为意了。
“朱桂这小子,倒是会折腾。”
行走在洛阳新都街头,朱元璋迈着四方步向前,身旁的徐达等人也已老态龙钟。
朱标外出已有一年半载。
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年岁越发大了,如今已有六七十的高龄。
徐达开口娓娓道来:“代王殿下在海外之初,倒也算后来居上。
此前他在那异国地牢之内身陷险境,如此看来,磨砺人的意志还是极有用处。”
虽说这宗教神权凌驾皇权的路子,在大明从未上演。
大明历代王朝,当佛门、道门之权威胁到皇权时,任何一位帝王都会调遣大批军队将其打压,时而扶持一方、平衡另一方。
但在海外之处,或许可以一试。
毕竟根据对印加古国的了解,无论是印加神教还是印加古国的一套系统班子,目前可都是由朱桂他一人掌控;再加上旁边还有大秦、大燕,有秦王朱樉、燕王朱棣这两位殿下在,哪怕有朝一日出了岔子。
印加古国的统治权,依旧能被朱家的人拿住。
所以在这可控范围之内的一次试验,倒并非那么不可取。
当然,最重中之重的是——
那毕竟是朱桂在海外就藩时,差点丧生才打下来的国土。
哪怕是朱元璋这父皇,远在万里之外,也不好多言;更何况是徐达他们这些臣子。
帝王有帝王之道,臣子有为臣之责,不说不该说的话、恪守职责,才是为人处事该有的道理。
更何况大明对海外藩地,也的确鞭长莫及。
“太上皇何不在皇宫之内待着?皇宫之内花香怡人,可比宫外环境好得多。”
徐达冷不丁一问。
朱元璋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闷哼一声:“那也不如宫外面热闹。宫里面处处是规矩,还有妹子时不时管着咱。
咱不是不愿听妹子的话,可也得时不时出来溜达溜达。
这人若是不做事、没了精气神,那就废了。”
“那皇太孙们的课业,太上皇也可以多加管教一二的。”
汤和在旁边插了一句。
不说此事还好,一说这事,朱元璋显得越发无力。
他原本管教儿孙的那一套,在如今的大明朝早就过时了。
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还有那老一套的育儿理念……
自从实学一道兴起、经济繁荣之后,不少文人虽不曾为官,却在各处书院担任博士,随后就展开了对社会理念的研究探讨。
久而久之,对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忠孝理念,也有了各方面的新看法。
再加上前些年苦日子过多了,实学兴起的这十数年来,那批苦过来的父母辈,似是要把自己受的苦楚都抹去,想把天下所有好处都堆到孩子身上。
‘父母苦过,孩子绝不能再苦,不能再走老路’。
于是在当下的大明,养出来的新一代孩童,那十多岁的,哪怕在洛阳新都,一个个也无法无天。
仗着自家父母的宠爱,闹起事来不知天高地厚,甚至都影响到了宫闱之内。
“雄英还有其他几位皇孙,都有妹子监管着。”
“咱登基时早就跟妹子商量好了,前朝之事咱管,后庭之事归妹子;除了妹子,还有皇后常氏,有她们婆媳二人在,咱哪里还插得了手?
要是敢拿枣木棍随便打上几下,那一个个不争气的,哭得比破锣嗓子还响。到时候妹子还有那儿媳妇,一个个瞪着咱不说话,咱这心里也发慌。”
朱元璋撇了撇嘴,那模样,似是对继续待在宫里都快有了心理阴影。
与其说他还是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倒不如说朱元璋已成了朱重八,不过不是那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是这颐养天年的老朱重八了。
“陛下有福气。”
徐达乐呵呵笑着,“开平王的女儿懂事,母仪天下,也是受了娘娘教导;如今后宫安稳,未曾生事,便是陛下的福泽。”
朱元璋懒得接这话茬,继续往前走着。
来到洛阳新都东城处,本来乐呵呵的三人组忽然停下脚步。
徐达、汤和一脸不解地朝朱元璋看去,只见朱元璋挑起浓眉、面露不善,径直朝东城门街角处走去。
顺着方向一看,徐达、汤和两人本不以为意。
朱元璋已是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按理说不会管这些琐事;可他们两人在大明军校之内好歹还有些职务在身,虽手中实权一日日下放,但对洛阳新都的大概情况,可比朱元璋了解得多。
谁让朱元璋是太上皇?
谁让唐朝还有个太上皇李渊的先例?
所以为了大明天盛一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这个太上皇自是不能插手政事,有太上皇的威严,却绝对不能同天子争权。
于是,朱元璋从前亲率的锦衣卫,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江淮;还有宫里面的近卫指挥使,以及洛阳新都的武昌兵马司、各处卫所,在这数年间多多少少都换了批人。
那些曾由朱元璋亲自提拔上来的老部下,没了他这座靠山,也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便急流勇退、安之若素,随时等候上面派人将他们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倒也认命,毕竟也到了年纪,到了实学律法规定的退休年龄了。
大明朝可有世袭之将,绝不可有世袭之权。
“咱洛阳新都,到了天盛一朝,怎的还有这些乞丐?难不成天灾之下,竟还有流民?”
朱元璋自成了太上皇之后,破天荒问起了国朝政事。
看着街角下的乞丐,破衣烂衫、蓬头垢面靠在身后的青瓦墙上,一身狼藉、一脸风尘仆仆,这事都到他眼皮子底下了。
他老朱也不可能不管不顾。
“天德,鼎臣,怎么个说法?”
见徐达、汤和两人不开口,朱元璋直接发问。
徐达淡淡一笑:“陛下,虽我大明偶有天灾,但都被各县地方治理得极好。虽有流民之事,也不过是周围几处县城便可妥善安置。
至于此处的乞丐嘛……”
徐达说到这儿,忽然一声嗤笑,面容间多了几分不屑,看着那些乞丐流民的目光,也隐隐透出鄙视来。
旁边的汤和亦是这般神色,把朱元璋搞得反倒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