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 第675章 异国奇闻,朱家的?

第675章 异国奇闻,朱家的?(1/2)

目录

“将他们送入圣水池,送往地狱,让他们承受恶魔撒旦的折磨,便可知晓教皇大人的伟大。”

红衣大主教再次抬手,举起那象征权力的权杖。

很快,便有教会人员将那些英俊贵族重新控制住。

“扑通、扑通”几声。

他们一个个被扔进了圣水池中。

“水便是火,火便是水。圣水池,也可以是天火池。”

落入池中的那一刻。

“天火”凭空自燃,瞬间点燃了他们的衣物,灼伤了他们的身体。

歇斯底里的惨叫声此起彼伏,让人听了心中一紧。

但四周的信徒看着眼前的一幕,一个个却露出了快意的笑容。

同一时刻,红衣大主教的声音继续响起:“欺神之人,必将被众生所弃。玷污伟大教皇之人,必将承受这世间一切苦楚。”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红衣大主教高声呼喊,周围的信徒一一学着他的动作,闭上双目,双手合十开始祈祷,口中不断念着:“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圣水变圣火神迹一出,本就虔诚的印加神教一众信徒目光更加狂热,齐齐跪拜在这“圣水”面前,看着那被大火焚烧致死的异端之人,在内心暗自祈祷。

祈祷伟大的教皇大人、祈祷印加圣经之上的神明,原谅他们此前的过错之举,祈祷他们的未来能得到平安。

彼特在妻子身旁,轻轻做着印加神教的入门动作,心头的“诚意”在这一刻,比他妻子还要深厚。

遗憾的是,恐惧带来的信仰,却是比一开始为求精神慰藉而产生的信仰,还要来得坚定得多,也可以说是物极必反。

“伟大的神明,您的信徒彼特此前做了许多错事,求神明宽恕。”

“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彼特不断念叨着。

而很快,在印加神教之内上演了“神迹”。

随着亲眼目睹的一众信徒回归,人传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没多久,在整个印加神国的国土之上,神教的宗教神权统治力,再一次逐渐加深。

国王的行宫大殿内,代王朱桂嘴角微扬,冷声道:“事情都处理好了?那几个贵族背后的人,全抓住施以极刑了?”

“是,伟大的国王大人。”

“在印加古国之内,无人会违背国王大人您的命令。”

来自大明的亲卫,本就是组建这国王行宫王庭侍卫的最佳人选。

“很好。”

朱桂抿着嘴唇,笑着应下。

当此事从印加古国,通过类似《大明日报》的国家舆论机构,传到大燕还有大秦的国土之上时。

大燕国皇后寝殿内。

见刘氏已轻轻入睡,朱棣刚走近,并未打扰;身边的樊忠跨步上前,也被他用眼神示意停下。

走到寝殿之外的朱棣,听着属下的禀报,嗤笑一声:“无非便是朱桂那小子的把戏罢了。宗教神权?这世上绝不可能有神,有的人,只不过是装神弄鬼。”

“是,陛下。”

樊忠拱手抱拳,点头领命。

与此同时,在大秦国的国土上,朱樉对此更加嗤之以鼻。

身为在美洲之处三兄弟中最强的那一人,这类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

他见得也是最多。

毕竟在美洲之初,原本的土著蛮夷部落信奉的神明五花八门、乱七八糟,一开始可让朱樉受了不少麻烦,也就是后来用全新的信仰将其逐渐代替,才让偌大的秦国恢复安稳。

不过,显然在秦国之中。

绝不可能像印加古国那样,让宗教神权隐隐凌驾于皇权之上,这并非秦王朱樉、还有燕王朱棣他们能允许的。

“如此趣事,或也可让先生见一见、瞧一瞧,看朱桂又闹了什么花样。”

他相信。

陆羽同他学生的判断,应该是同一回事。

当此事传到倭国之处时,也伴随着秦国的日报,传到了大明本土之内。

“号外号外,海外奇事。圣水烧死一众异端之人,逆天者终将受天谴。”

“海外大明领土,印加神教宗教神权巍峨而立,无端挑衅教皇代王殿下之人,终将会受到永世沉沦的诅咒。”

号外号外声不断,《大明日报》上难得出现这种荒诞不经的奇事,而且还是在头版面上。

但当提及到代王朱桂是皇室中人,见到今日份《大明日报》的各处文人,也算是予以理解。

朱家对大明的功绩、对百姓、对他们这些文人的帮助,远超常人。

大多数文人百姓见了,心里并没有太多抗拒。

一众文人轻笑,交头接耳,确实只把这海外奇事当作志怪话本看待:“治理那些海外蛮夷之人,代王殿下此番手段倒是不错。”

“那圣水应当是加了易燃之物,所以才能点燃,该叫圣火才对。”

“此事可不能让外人知晓,涉及海外诸国统治,不可胡说。”

一众文人抿着嘴唇,微微点头。

他们皆出身于各自地方的书院,对史学、实学知识有所了解,所以能猜到其中关节。

大多数大明百姓见了此事,虽是将信将疑,但对朱家皇权统治的认同,却又深了一分。

百姓愚昧。

若想让他们开智,比登天还要难;

哪怕放在后世,想要拥有独立思考意识也极不容易,大量信息密集冲击之下,想在其中分辨真假、保持清醒理智都不太可能,更何况是在当下。

信息虽不密集,可在百姓看来,由《大明日报》刊登而出的内容,却极有可信性。

毕竟《大明日报》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早已跟官方、跟大明朝廷一般无二,绝无戏言。

许久过后,这消息也逐渐传回到了洛阳新都,但大多数国公勋贵只是简单看了一眼,便将其抛之脑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