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51章 满是感激

第451章 满是感激(1/2)

目录

阿石娘的手粗糙得像老松树皮,指节处还沾着清晨锄地的泥土,接过苏瑶递来的金银花时,指腹轻轻摩挲着那层细密的白绒毛。她把花枝凑到鼻尖,先是浅嗅一下,随即深深吸了口气,那股清苦里裹着甜润的香气钻进肺腑,让她连日来因风湿犯疼的膝盖都像是轻爽了些。眼角的皱纹堆得像晒蔫的菊花,却透着实打实的暖意:“苏姑娘真是个好心人,还惦记着我这老寒腿。快进屋吃饭,你爹今天天不亮就上山打猎,运气好得很,抓了只肥兔子,特意给你炖了汤。”

苏瑶笑着把药篮往门后一放,竹篮边缘还挂着几片新鲜的车前草叶子。“阿石娘客气了,这金银花晒干泡茶喝,祛湿效果最好。”她迈进门槛时,目光不自觉地被屋檐下挂着的药草串吸引——艾草、紫苏、蒲公英,都是她前阵子教阿石辨认过的种类,显然是阿石采回来晾晒的。

屋内弥漫着浓郁的肉香,混着生姜和陈皮的味道,勾得人胃里直打鼓。土灶里的柴火还没熄,红通通的火苗舔着锅底,偶尔发出“噼啪”的声响。阿石一脚踏进门就直奔灶台,果然见案板上摆着个粗瓷大碗,奶白色的兔肉汤冒着腾腾热气,油星子浮在表面,映得周围的光线都暖融融的。他也顾不上烫,拿起木勺舀了一勺递到嘴边,吹了两口就咽下去,鲜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慢些吃,没人跟你抢。”阿石娘笑着拍了拍他的后背,转身从瓦罐里抓了把炒黄豆放在他手边,“配着吃,解腻。”她自己则坐在灶门口的小板凳上,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目光落在阿石狼吞虎咽的模样上,满是欣慰。

阿石嘴里塞得鼓鼓囊囊,含糊不清地说:“娘,这汤太好喝了,比上次张屠户家的肉汤还鲜。”他一边说一边往嘴里扒饭,筷子还不忘夹了块兔肉,炖得软烂的兔肉一抿就化,连骨头缝里都浸满了香味。

“你爹今早进山,在山坳里撞见这兔子的,说是正啃着车前草呢。”阿石爹坐在八仙桌旁,手里夹着旱烟杆,铜制的烟锅泛着温润的光泽。他吧嗒抽了一口,烟雾慢悠悠地从鼻孔里冒出来,在灯光下散开。“听你娘说,苏姑娘今天教你们认药了?”

提到认药的事,阿石顿时来了精神,放下碗筷抹了把嘴,眉飞色舞地讲了起来:“爹,娘,苏瑶姐今天教我们分辨鱼腥草和山麦冬!你猜怎么着,我之前一直把它们认错了,总觉得叶子长得差不多。”他伸出手比划着,“苏瑶姐说,鱼腥草的叶子是心形的,掐断了会有股鱼腥味,虽然难闻,但能治喉咙疼;山麦冬的叶子更细长些,根是纺锤形的,能养阴生津。”

苏瑶端着碗喝了口汤,补充道:“阿石学得可快了,下午采草药的时候,一眼就认出了好几株鱼腥草。”

阿石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继续说:“还有阿竹,她画的草药简图可好看了!她把每种草药的叶子、根须都画得清清楚楚,旁边还标着名字和用处,我们都围着看呢。苏瑶姐说,等晒干了装订起来,就是一本草药图鉴,以后我们认药就更方便了。”他想起阿竹画画时认真的模样,忍不住笑了,“阿竹画薄荷的时候,还特意画了个小娃娃拿着薄荷糖,说是像我们昨天围着苏大夫要糖的样子。”

提到薄荷糖,阿石的眼睛亮了起来:“爹,你不知道,苏大夫的薄荷糖可好吃了!昨天我们在药庐帮忙晒药,苏大夫见我们累了,就给每个人发了一块。含在嘴里凉丝丝的,连夏天的热气都散了。好多孩子吃完了还想要,围着苏大夫转圈圈,苏大夫笑得可温柔了,说下次再给我们做。”

阿石爹听着,缓缓点了点头,烟杆在桌角磕了磕,把烟灰磕掉:“苏姑娘和苏大夫都是好人啊。前几年村里闹瘟疫,要是没有苏大夫,还不知道要少多少人。”他的眼神飘向窗外,像是在回忆往事,“那时候苏大夫刚到村里,背着个药箱挨家挨户看病,自己都累得病倒了,还惦记着村里人的病情。”

阿石娘也叹了口气:“是啊,苏姑娘跟她娘一样心善。上次我咳嗽得睡不着觉,苏姑娘特意给我熬了枇杷叶水,喝了两天就好了。”她看向苏瑶,眼神里满是感激,“苏姑娘,真是多亏了你和苏大夫。”

苏瑶放下碗,轻声说:“阿石娘别这么说,治病救人本就是我们医者的本分。”她看向阿石,“阿石很有天赋,对草药也上心,只要好好学,将来一定能帮到村里人。”

阿石用力点了点头,胸口因为这句话而变得滚烫:“我知道爹!苏大夫也说了,让我先从认药开始,等认全了常见的草药,就教我怎么炮制,怎么配药。”他想起苏大夫说的话,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下次我还要去采野菊花,苏大夫说野菊花能治风热感冒,秋天的时候最管用了。我记得后山的坡上长了好多,等过几天天放晴了,我就去采回来晒干,收在罐子里,万一有人感冒了就能用得上。”

阿石爹看着儿子激动的模样,嘴角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又抽了一口旱烟:“好,有志气。爹明天再去上山看看,要是能打着猎物,就给苏大夫和苏姑娘送点过去,她们娘俩在村里不容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