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要走一条研发新路(1/2)
第249章要走一条研发新路
从东海舰队调研回来后,陈江就开始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破解海军存在的难题。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同时拜访了很多总装的老前辈,最后终于想明白了,直接去找曹部长汇报了情况。
“长期以来,我们的常规武器装备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觉得最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别人不愿意帮咱们。这个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二是人才匮乏。虽然有钱老那样的精英人才甘愿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工作条件,毅然归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每年也有很多人才外流,或者说留不住。”
“三是研发模式存在弊端。我们现有的大部分装备都是模仿毛熊国的,虽然这几年开始逐步重视自主创新了,但这个力度还远远不够,要想武器装备的研发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就必须走模仿加自我创新相结合的研发新路。而且要创新为主,借鉴为辅!”
“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曹部长对于自己的这位得力干将十分欣赏,不然也不会把他调过来,所以立刻示意他说下去。
“首长,”陈江放下自己的稿子,脱稿讲了起来。
“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第一和第二暂不必说,但第三点,我们必须要改变研发思路,最主要的是不能一直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这样永远都会被人家甩在身后!”
“比如咱们引进的现代级驱逐舰,虽然吨位大火力猛,但雷达水平非常糟糕,这倒不是毛熊国故意坑咱们,而是他们的雷达水平也就那样,所以,咱们不如摒弃掉他们那一套,主动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甚至超过他们!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咱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去创新突破!”
听到陈江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表述,曹部长也感觉到热血澎湃。
曹部长暗自叫好,“接着说,具体怎么做先声明,咱们的经费就这么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首长,您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我的建议是,必须把拳头攥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经费要集中到最让我们海军难受的问题上来,把几个最棘手的堵点痛点解决掉,其它就好办了。”
“第一,是‘眼睛’和‘大脑’的问题。”陈陈江列举道,“现代级乃至我们大部分主战舰艇的雷达电子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相比西方主流产品差距明显。这不仅体现在探测距离、精度、多目标处理能力上,更体现在系统兼容性、抗干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上。我们必须下决心,投入重金,自主研发新一代舰载相控阵雷达和综合指挥控制系统。这东西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实物,但一旦突破,对所有现役和在建舰艇的战斗力的提升将是颠覆性的。”
“第二,是‘拳头’的问题。垂发系统是现代化舰艇的标志。我们现在还在用外置发射架,这种毛熊国的东西,反应速度慢,载弹量受限,无法兼容防空、反潜、反舰等多种导弹。必须加快国产通用垂发系统的研制进度。有了它,新舰设计可以脱胎换骨,老舰改造也能有质的飞跃。”
“第三,是‘短板’中的‘短板’——反潜。正如我在东海舰队看到的,我们的反潜直升机、舰壳声呐、拖曳阵列声呐乃至潜艇本身的静音技术,都与强敌有代差。反潜能力的薄弱,使得我们的舰队,特别是战略核潜艇,在对方先进攻击核潜艇面前非常脆弱。建议成立专项小组,整合船舶工业、航空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力量,系统性提升我们的反潜体系作战能力。”
陈江顿了顿,总结道:“我的建议是,近期以新型通用驱逐舰和护卫舰(054a型)的研制为核心,将上述关键技术攻关融入型号研制中,以型号带动技术突破。同时,启动对现代级等现有主力舰的‘中期现代化改造’方案预研,一旦新技术成熟,即可用于升级老舰,迅速形成战斗力。远期,则必须瞄准航母编队所需的一切关键技术,包括舰载机、大型水面平台、综合补给等。”
曹部长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思路很清晰,也切中要害。但是,陈江,你要知道,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经费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你说的这些,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足以牵动全局的大项目。论证必须充分,方案必须万无一失。”
“我明白,首长。”陈江郑重地点头,“我会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这几个方向的专项论证小组,聘请院士、专家担任顾问,尽快拿出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和技术路径规划。”
“好!”曹部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就按你这个思路办。实话告诉你吧,你上次的优先建设海军的思路,上级已经通过了,高层对你的这种建军思路非常支持,你尽管大胆放手去做!需要协调资源、打通关节,直接向我汇报。总装就是要为部队提供最好的装备,这个‘龙头’作用,我们必须扛起来!”
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陈江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
他回到办公室后,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抽调各领域的资深专家、技术骨干,与海军装备研究院、各大造船集团、相关军工电子企业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江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
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上午可能与航天科工集团讨论垂发系统的通用化标准;下午就飞到另一处,与电科集团的专家们研讨新型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技术难点;晚上还要主持召开视频会议,与造船厂的设计师们推敲新舰型的初步设计方案。
工作强度极大,挑战无处不在。
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有技术壁垒,有利益考量;有些单位习惯于仿制,对高风险的自主创新心存疑虑;经费的划拨、人才的调配、进度的把控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陈江展现出了惊人的协调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他尊重科学规律,但也深知时不我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