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41章 琉球学子 长安登科

第41章 琉球学子 长安登科(2/2)

目录

三个月后,阿麻福带着朝廷的任命状,踏上了返回海东的船。临行前,王博士赠他一套《资治通鉴》,扉页上题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同窗们则凑钱给他买了支狼毫笔,说“望你在登州写尽海疆太平”。

船抵琉球时,码头上早已人山人海。阿麻福穿着崭新的官袍,捧着《资治通鉴》走下船,百姓们立刻围上来,七嘴八舌地问长安的模样,问科举的趣事。阿麻和利看着儿子胸前的官印,忽然老泪纵横,拉着他的手往学宫走:“快,给夫子们磕个头,告诉他们,你的书没白读。”

学宫的讲堂里,早已坐满了学子。阿麻福站在当年王夫子讲课的位置,举起《资治通鉴》,对孩子们说:“这是长安的书,里面记着大唐如何从乱世走到盛世。你们要好好读书,不光要学汉字、背儒经,更要学大唐的规矩、大唐的气度。将来考去长安,告诉那里的人,咱们琉球的孩子,一样能成栋梁!”

孩子们齐声应和,声音清脆得像海浪拍岸。有个最小的孩子举手问:“福哥哥,长安的宫墙真的有那么高吗?考中举人,真的能见到陛下吗?”

阿麻福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真的。等你们学好了,我亲自带你们去长安,看宫墙,见陛下。”

在登州任职期间,阿麻福果然没辜负李承乾的期望。他精通汉、琉球双语,又熟悉两地风俗,很快成了薛仁贵的得力助手。有次琉球山南、山北的部落因灌溉渠用水起了争执,他连夜赶回琉球,用《唐律》里的“均水令”调解,既讲法理,又说乡情,很快让双方握手言和。

事后,薛仁贵对他说:“阿麻参军,你这本事,比咱们这些武将强多了。刀枪能压服人,却压不服心,你用经书和律法化解矛盾,这才是长久之计。”

阿麻福趁机进言:“将军,臣想在琉球再建三座学宫,让偏远部落的孩子也能读书。再请长安的博士来讲学,传授科举之法。”

薛仁贵当即应允:“准!所需钱粮,登州府库拨款!我还要奏请陛下,在琉球设‘乡贡’考点,让学子们不用远赴登州,就能参加初试。”

消息传到长安,李承乾看着薛仁贵的奏报,对裴炎笑道:“阿麻福果然是个人才。他在琉球办学宫,比咱们派去多少官吏都管用。这就叫‘以夷治夷’,不过这‘夷’,早已是我大唐的子民了。”

他提笔批复:“准琉球设乡贡考点,赐《四库全书》抄本一套,着国子监选五名博士,赴琉球讲学。”

次年春天,琉球的新学宫落成,长安的博士们也如期而至。开学典礼上,阿麻福亲自为学子们讲授《论语》,他的声音透过窗棂,传到首里城的大街小巷:“‘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大唐就是咱们的家,长安就是咱们的根……”

学宫门前的老槐树下,阿麻和利带着小孙子听着课,小孙子手里拿着阿麻福用过的那支狼毫笔,一笔一划地写着“唐”字。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照在孩子认真的脸上,也照在学宫新挂的匾额上——“海东文脉”四个大字,在春日里闪着光。

阿麻福站在讲堂的窗前,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在长安时,王博士说的话:“科举不只是选官,是让天下人知道,无论你生在何处,只要肯读书、守规矩,就能有出路。”如今,琉球的孩子终于信了这话,因为他们亲眼看到,阿麻福从海岛走进了长安,从学子变成了大唐的官。

海风吹过首里城,带着学宫的读书声,飘向遥远的长安。那里有金銮殿的巍峨,有国子监的墨香,更有无数海东学子的梦想。而阿麻福知道,自己不过是第一个踏上这条路的人,在他身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琉球子弟,沿着科举的阶梯,走进大唐的怀抱,让“以唐为家”的种子,在海东的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