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2/2)
华贵妃回到自己宫殿后坐立难安,她的砚知年纪是最小的,才九岁,自幼体弱多病,从来就没有吃过一点苦头。
她也不求他能大富大贵,只求健健康康,日后做个闲散王爷也可。
一想到儿子此刻可能正睡在冰冷坚硬的床板上,或许还穿着干活时弄脏的衣裳,甚至可能因为劳累而病倒,她就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皇上真的好狠的心!
让她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儿子受苦,她实在做不到!情急之下,华贵妃也顾不得宫规夜深,立刻修书一封,用上了只有柳家内部才懂的紧急传递渠道,火速送往宫外她的娘家,圣元朝最大的盐商,柳家。
她本以为一向对她有求必应的父亲看到这封信后,定会立刻行动起来为她排忧解难。
然而,次日得到的回信直接是一盆冷水从头到脚浇了她一个透心凉。
柳府书房,灯火通明。
柳平收到女儿来的信后,不仅没有对女儿外孙的怜惜,有的只是恨铁不成钢,“糊涂!真是糊涂!”他这个女儿在宫中这么多年了,还是沉不住气。
现在的她不是以前六皇子府的侧妃,而是圣元朝的皇贵妃。
谢清风如今是什么势头?陛下跟前第一等的红人!那是能随便去触霉头的吗?她现在去闹去求情,不是打谢清风的脸而是打陛下的脸!这要是惹得陛下不快,觉得他们柳家恃宠而骄,干涉圣意,那才是真的祸事。
再者说,谢清风手里握着的是什么?是亩产千斤的粮种!这是能活人无数、安定江山的东西!这里头有多大的利啊?!?推广、仓货、运送、甚至以后做成粉、做成干......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
再者说了,砚知之前差点毁了那粮种,这是多大的过错!要是被那起子御史记上一笔,落在史书上那就是一辈子洗不掉的污点。
陛下现在让谢清风收他为徒,明摆着就是给这事找个台阶下,是把一桩丑事变成一桩严师出高徒的美谈!这是陛下在保全她儿子!她这个当娘的不感激圣恩,不想着怎么配合,反而要去拖后腿?她真想让她儿子背着骂名过一辈子吗?
砚知那孩子拜了丰裕伯为师就是一件好事啊!
虽然谢清风不接手后面粮种的分配,但人家整出粮种的人啊!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吧?
现在粮种说白了就七千多斤左右,分到薯的庄子和田地能在首批试种的名单里占上一席之地,哪怕只是几个名额,那就是抢占了先机。
柳平连忙给华贵妃回了封信把这里头的利害关系讲清楚,告诉她现在不是心疼那点苦头的时候!吃点苦对砚知只有好处,让她安分待在宫里管好手下的人,不许再去丰裕伯府生事。
柳平叹了口气,自家女儿这么没脑子,日后该如何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