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科举路藏女儿身,终成首辅定乾坤 > 第364章

第364章(1/2)

目录

他这厢还在为如何借皇子师之名攀上谢清风这条线而绞尽脑汁,此时此刻户部的值房内,灯火彻夜未熄。原本宽敞的堂屋此刻被来自全国十三道、上百州府的加急文书和说帖堆得几无立锥之地。

每一位踏入此地的官员,无论品级高低,背后都代表着一方水土的迫切需求。

“尚书大人!请看我陇西道的急报!”陇西道最高官员几乎将文书按到了户部尚书案头,声音沙哑却急切,“土地贫瘠,连年大旱,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并非传闻!此耐旱高产之薯种于我陇西道便是救命之神物!必须首批试种!”

他话音未落,旁边一位衣冠略显凌乱的官员立刻抢上前一步,声音更大:“陇西苦旱皆知,但我淮南前些岁年惨遭百年不遇之大水,圩田尽毁,今春颗粒无收已成定局!等待陇西那旱地缓慢推广,我淮南道早已饿殍遍野!这粮种,必须先紧着我道恢复生产!”

“两位大人所言俱是实情,然则......”一位看似更斯文的江南官员挤上前来,语气虽缓,却寸步不让,“江南虽称鱼米之乡,然赋税重地,稍有歉收便粮价飞涨,民心不稳。此薯种若能量植于江南,不仅可快速充盈国库,更能稳定天下粮仓之根基,其意义远非解一地一时之急所能比拟!还请朝廷统筹考量!”

角落里甚至还有兵部的官员冷着脸,沉声道:“北疆、西域,数十万大军驻扎,粮草输送,十石至边关仅余一二。若能在边镇左近择适宜之地广种此薯,于巩固边防、节省国力有莫大助益!此乃军国大事!”

每一位官员都言之凿凿,理由充分,仿佛得不到这批粮种,其所代表的土地和百姓下一刻就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谢清风猜的没错,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扯皮才定好了这第一批起地红薯种的去向。

“陇西道旱情最烈,拨八百斤,着令当地官吏亲督种植,务必优先救济饥民。淮南道圩田待复给八百斤,需在汛期前完成播种挽回今年收成,江南留一千斤,试种成功后需尽快推广充盈国库,兵部所请亦准,北疆、西域边镇共拨两千斤,由军卒协同当地农户开垦荒滩,解军粮输送之困,圳独道......”

大朝会上户部尚书不紧不慢地念着粮种的发放名单,名录上的数字逐一报出,底下原本争执不休的官员们渐渐安静下来。这些分配看似不均,却暗合各地最紧迫的需求,明面上谁也挑不出明显的错处。

待户部尚书念到最后,却忽然顿了顿,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站在角落的谢清风,补充道:“另有六百斤,分两处拨付——临平府三百斤,应封府三百斤。”

这话一出,原本安静的朝堂瞬间起了些微骚动。

有人忍不住皱眉:“临平府去年风调雨顺,粮库充盈,应封府更是连年丰收,哪需要这薯种救济?倒是我岭南道少了.....”

话音未落,吏部尚书便轻轻咳嗽一声,不动声色地抬了抬下巴:“临平府乃谢大人曾任之地,据说谢大人在任时曾领着百姓修渠引水,改良过不少薄田,此地土壤气候本就适宜作物生长,试种红薯正好能验证薯种在良田的产量。”

“应封府是谢大人故里,乡邻们多熟悉农桑,让他们试种也能传回些实在的种植经验。”

这番话看似句句在理,实则上面的官员们都心照不宣。说到底这六百斤薯种,是朝廷对谢清风功绩的变相认可,也是给足了他面子。

户部尚书心知肚明,这名单在他第一次呈给皇上后,皇上特地加上的,今日朝会只是下发这个名单的通知,走个过场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