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匠心独运,变废为宝(1/2)
秋分时的焦糊味渐渐被麦香冲淡时,朱五六在紫宸殿的偏殿设了场特殊的宴席。
案上没摆寻常的山珍海味,只一溜儿陶碗陶罐,里面盛着青褐色的酱、金黄色的饼,还有串在竹签上的焦脆虫串,引得侍立的内侍们直咽唾沫。
“都愣着做什么?”
朱五六拿起一串烤蝗虫,翅膜烤得酥脆,撒着沈落雁新磨的花椒粉。
“张尚书,你尝尝这个。”
户部尚书张瑜瞅着那虫腿还微微蜷着,喉结滚动半天,终究还是接了过来。
他记得河间府百姓煮蝗汤的腥气,咬下去时却愣了——外皮焦脆得像烤虾,内里的肉带着点坚果香,花椒粉压下了那股土腥味,竟比街头的烤肉串还耐嚼。
“这……这是蝗虫?”
张瑜手里的竹签差点掉了。
“臣前日见阿蛮姑娘带人晒蝗虫干,还以为是要做药引。”
阿蛮正端着个砂罐进来,闻言笑出两个梨涡。
“回张大人,这是用雌蝗的卵鞘做的酱,陛下说要请大家尝尝新。”
她揭开罐盖,一股醇厚的酱香混着酒香飘出来,深褐色的酱料里嵌着星星点点的白芝麻,看着倒像寻常的肉酱。
朱五六用小勺舀了点,拌在刚蒸好的杂粮饭里。
“阿蛮试了三十多种法子,用酒糟发酵三日,再加上桂皮、香叶焖煮,你们品品。”
钦天监监正捻着胡须,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眼睛倏地亮了。
“这酱竟有回甘!老臣活了七十岁,从没想过蝗虫能变成这般滋味。”
他先前总说蝗灾是天谴,此刻却忍不住又舀了一勺。
“陛下,这等巧思,当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不是朕的巧思,是百姓的智慧。”
朱五六放下勺子,指着案上的吃食。
“这油炸蝗蛹是河北老农想出来的,他们说蛹比成虫更嫩;那蝗虫面疙瘩,是灾民在逃荒时发明的,掺点野菜就能顶饿。朕不过是让御厨和农妇们多试了几种做法。”
正说着,沈落雁抱着本《蝗食图谱》进来,书页上画着各色蝗虫菜肴,旁边还注着做法。
“陛下,这是各地报上来的食谱,臣统计了下,光是蝗虫的做法就有五十六种。”
她翻开一页,上面画着只陶罐。
“定州百姓用蝗虫和黄豆一起发酵,做出的豆豉比往年更鲜,他们说要给这豆豉起名叫‘皇赐香’。”
“叫‘民赐香’才对。”
朱五六提笔在图谱上改了个字。
“传令下去,让各州府把这些做法刻成木牌,立在市集上。谁要是能想出新做法,考绩司记功,赏粟米百斤。”
消息传开,大周朝掀起了一股“蝗虫美食热”。
长安西市最热闹时,十几个摊位都在卖蝗虫吃食,油炸的、卤制的、炭烤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有个姓王的屠户,先前总抱怨蝗虫啃坏了他的菜地,如今却雇了三个农妇专门收拾蝗虫,他做的“五香卤蝗”每天一早就被抢光。
“客官尝尝?”
王屠户用油纸包起一串。
“这雌蝗有籽的才叫绝,卤得酥烂,一咬直冒油!前儿个户部的大人还来买了两斤,说要带回府里下酒。”
买吃食的书生们凑在一起讨论,有个举子笑着说。
“我原是见了蝗虫就恶心,谁知前几日在酒楼吃了道‘飞蝗腾达’,竟是用蝗虫和虾仁一起炒的,那鲜味,啧啧……”
他这话引得众人发笑,有人接话。
“可不是嘛,现在连太学里的先生都用蝗虫酱拌饭,说比鱼子酱还稀罕。”
朝堂上的百官也渐渐爱上了这些吃食。
每月初一的朝会结束后,朱五六总会让人端上蝗虫点心,武将们偏爱油炸蝗虫,说嚼着带劲;文官们则喜欢用蝗虫卵做的酱菜,配着稀粥吃正好。
有次礼部尚书嫌这吃食登不上大雅之堂,被朱五六一句话堵了回去。
“当年大禹治水,还吃野菜充饥呢。能让百姓活命的吃食,就是最好的珍馐。”
到了冬至,朱五六在御花园设了场“百虫宴”,邀了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者。
西域使者初见案上的蝗虫串,脸都白了,直到朱五六亲自递给他一串,笑着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