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诸将扬威破胡尘,三军奏凯定边关(1/2)
武德五年深秋,北疆战局迎来关键转折。当突厥主力在汾水畔逡巡不前时,大唐诸将已如利剑出鞘,在千里战线上同时亮出锋芒。
九月癸巳,三观山麓霜浓露重。交州刺史权士通站在山脊上,望着山谷中蜿蜒如长蛇的突厥部队,对身旁的弘州总管宇文歆低声道:“宇文总管请看,敌军辎重繁多,行军迟缓,正是天赐良机。”
宇文歆抚须颔首:“权使君所见极是。据斥候来报,这是颉利可汗的运粮队,由他的心腹阿史那德统领。”
灵州总管杨师道此时从侧翼策马而来,明光铠上凝结着晨露:“二位,我军已占据东西两翼制高点,只待号令。”
这三位将领各有所长,权士通善布疑阵,宇文歆精于突袭,杨师道则以阵法见长。此刻,他们麾下的两万精兵已在山谷两侧埋伏就绪。
巳时三刻,突厥运粮队完全进入伏击圈。权士通令旗一挥,三观山上顿时战鼓雷动。唐军伏兵四起,箭雨如蝗而下。
阿史那德大惊失色,急忙组织骑兵冲锋。然而狭窄的山谷使突厥骑兵无法展开,反而在唐军的连环弩箭下损失惨重。
“放滚石!”杨师道一声令下,准备好的巨石沿着山坡滚滚而下,砸得突厥兵卒人仰马翻。
宇文歆亲率五百轻骑从侧翼杀出,直取阿史那德的中军。这位老将虽年过半百,却仍能力战三军,手中马槊如蛟龙出海,连挑十余名突厥勇士。
战至午时,突厥运粮队全军覆没。此战缴获粮草三千车,军械无数,极大地缓解了前线唐军的补给压力。
九月乙未,长安城旌旗招展。太子李建成率领的凯旋之师,在秋日阳光下缓缓行来。
朱雀大街上,百姓夹道相迎。李建成骑着白马,身着金甲,身后是整齐的玄甲骑兵。当他经过承天门时,早有司礼官高声唱喏:“太子殿下破敌有功,凯旋还朝!”
太极殿前,李渊亲自出迎。看着风尘仆仆的长子,皇帝眼中满是欣慰:“建成此战,扬我国威,辛苦了。”
李建成下马行礼:“儿臣幸不辱命。此战全赖将士用命,百姓支持。”
是夜,东宫设宴庆功。席间,李建成对幕僚感慨道:“此番北征,方知边关将士之艰辛。突厥虽暂退,然其心未服,来年必再犯边。”
参军王珪进言:“殿下所见极是。臣以为当趁胜加固边防,训练新军。”
就在太子凯旋的第二日,北疆再传捷报。
丙申日黎明,崇岗镇笼罩在浓雾之中。宇文歆率领的轻骑部队,已在镇外密林中潜伏了一整夜。
“总管,突厥前锋已过镇子,主力正在渡河。”斥候低声禀报。
宇文歆目光如炬:“传令下去,待敌军半渡时出击。”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他选择崇岗镇设伏,正是看中这里的地形,洮水在此转弯,河道狭窄,易于半渡而击。
辰时三刻,突厥主力开始渡河。当先头部队抵达对岸,大队人马还在河中时,宇文歆令旗一挥:“杀!”
唐军骑兵如猛虎出柙,直扑渡口。箭雨首先覆盖了河面,正在渡河的突厥士兵纷纷中箭落水。随即,骑兵冲锋,将敌军分割包围。
突厥将领阿史那律见势不妙,急令后军撤退。然而宇文歆早已料到,命副将率一支部队绕到敌后,截断退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