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他决定动手整理一下(2/2)
报告出来,是一周后的事情。护士台的小姑娘把一份封好的牛皮纸袋递给他,脸上是职业性的微笑。郑建国没有像以往那样随手塞进包里,而是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当场拆开。
他一页一页,仔细地看着。
没有什么大毛病,但各项指标的边缘处,却布满了小小的、向上或向下的箭头。血压偏高、轻度脂肪肝、血脂临界……每一个名词,都像是一枚黄牌警告。医生在最后一页的建议栏里,用清晰的字迹写着:“建议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加强体育锻炼。”
郑建国捏着那几张纸,站在走廊里,久久没有说话。他没有感到恐惧,反而有一种尘埃落定的释然。这些结果,是对他过去那种透支生命般工作方式的精准总结。他想,身体就像一个案子,出现了线索,就必须去跟进,去解决,决不能置之不理。
郑建国想着,以后晚上没事可以下楼散散步。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立刻付诸了行动。当天晚上,吃过晚饭,妻子在厨房洗碗,儿子在房间写作业,他换上一双运动鞋,对妻子说了一声“我下楼走走”,便出了门。
小区的夜晚很安静,路灯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沿着小区的健身步道慢慢地走,凉爽的晚风拂面而来,带着桂花的甜香。他能听到远处广场舞的音乐声,邻居家孩子的笑闹声,还有树丛里秋虫的鸣叫。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声音,在过去是很容易被他忽略的,但现在,却让他感到无比的安心。他不再去想那些错综复杂的案情,不去琢磨那些人性的幽暗,只是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感受着每一次呼吸。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年底。
散步的习惯坚持了下来,他感觉自己的精神好了很多,连带着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平和。秋叶落尽,初雪飘落,城市银装素裹,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时节。
局里又开始忙年终总结和考核。
郑建国带着团队整理一年的工作成绩。
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特有的、属于岁末的混合气息——打印机墨粉的干涩、速溶咖啡的微苦,以及纸张堆积的沉静味道。暖气开得很足,让人有些昏昏欲睡,但每个人眼前的任务都堆积如山,不容丝毫懈怠。
小李,这位曾经的愣头青,如今已是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正埋首于一堆摞得半人高的案卷中,吃力地进行着分类和数据提取。他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不停地用手背去擦。
“郑队,”他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为难,“王伟明案的卷宗太厚了,光是补充侦查报告就有十几份,里面的涉案金额、查扣资产数据特别零碎,我……我有点理不清头绪。”
他指着桌角那几大箱用牛皮绳捆得结结实实的卷宗,那几乎是普通案件十倍的体量,像一座沉默的小山,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艰险。
若是以前的郑建国,或许会眉头一皱,说一句“再难也得理清,这是年终考核的重中之重”。但现在,他只是平静地走过去,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卷宗,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上那一行烫金的“绝密”字样。
他心里没有波澜。这不再是那个压得他喘不过气的梦魇,而是一份已经完成、可以客观审视的功绩。他不再是那个身处风暴中心的当事人,而是这起案件历史的记录者和总结者。
“别急,”他温和地说,“这案子特殊,不能按常规方法统计。你把所有的查封、扣押、冻结清单都单独抽出来,我来跟你一起核对。老张,你那边把今年侦破的电信诈骗案串并一下,做一个整体的技战法分析。我们不光要汇报破了多少案,更要总结出经验,给明年的工作提供指导。”
他拿起一支笔,和小李并肩坐下,开始逐项核对那些天文数字般的金额,条理清晰,耐心十足。他的这份镇定,像一股清流,瞬间抚平了小李内心的焦躁。
写报告,开评审会。
年终总结报告的初稿很快出来了。郑建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仔仔细细地修改。他不仅修改数据和措辞,更是在调整报告的“灵魂”。
在描述王伟明案的功绩时,他删掉了那些过于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华丽辞藻,转而用了更多的篇幅,去详细记录团队里每一个成员的贡献——技术科的同事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找到关键线索,法制科的同事如何确保了每一份证据都无懈可击。他的笔下,这不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一个集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评审会那天,市局的大会议室里坐满了各级领导。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气氛严肃而庄重。
轮到郑建国发言时,他稳步走上发言台。他没有带厚厚的讲稿,只有一个简单的提纲。聚光灯打在他身上,他却感觉不到丝毫的紧张。他想起去年,也是在这里,他因为一个案子的汇报准备不足而被领导点名批评,当时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而现在,他站在同样的位置,内心却是一片澄澈。他不再需要用激昂的语调去证明什么,也不再渴望用赫赫战功来填补内心的某个缺口。
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通过麦克风传遍会议室的每一个角落。他用精准的数据说话,用详实的案例佐证,将经侦支队一年来的工作娓娓道来。
当提到王伟明案时,他没有过多地描述过程的惊心动魄,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案件告破后,为国家和人民挽回的巨额经济损失,以及这个案件对整顿金融秩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上。
他的发言,没有惊涛骇浪,却像一条大河,沉稳、有力,蕴含着奔流入海的气魄。
虽然忙碌,但一切都有条不紊。
年终评审会结束的那个下午,当市局领导宣布散会的那一刻,整个大会议室里,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紧绷到极致的弦,“嘣”地一声断了。
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此起彼伏的吐气声,汇成了一股带着解脱意味的微风。之前还正襟危坐、神情严肃的同事们,身体瞬间松弛下来,靠在椅背上,伸着懒腰,活动着僵硬的脖颈。
郑建国站在发言台上,看着台下瞬间鲜活起来的众人,心中也涌上一股暖流。他走下台,小李和老张立刻围了上来。小李的脸因为兴奋而微微涨红,他压低声音,却难掩激动:“郑队,您刚才发言太稳了!咱们支队今年这成绩,年终奖肯定少不了!”
老张则笑着拍了拍郑建国的胳膊,眼神里满是欣慰:“总算是忙完了,今年能踏踏实实过个好年了。”
局里的气氛,就在这片刻之间,从高压紧绷的战时状态,切换到了轻松和缓的模式。
回到支队办公室,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大家见面聊的,不再是“那个嫌疑人招了没”“资金流向查到哪了”,话题迅速被更具烟火气的内容所取代。
“哎,你们年终奖大概能发多少?我听说隔壁支队今年效益不错。”一个年轻警员神秘兮兮地凑到小李耳边。
小李正飞快地刷新着手机上的购票软件,头也不抬地回道:“别管年终奖了,再不抢票,过年连家都回不去!我这刷了半小时了,连个候补都排不上!”他的手指在屏幕上点得飞快,脸上满是与抢票软件斗智斗勇的焦灼。
办公室的角落里,几个女同事正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年货的采购清单。“我妈让我给她带两盒咱们这儿的特产点心回去。”“我打算给我老公买块新表,他念叨好久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忙碌一年后、终于可以暂时歇口气的期盼与躁动。
郑建国看着眼前这热闹的一幕,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他能感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放松。这些兄弟姐妹,跟着他拼了整整一年,尤其是王伟明案,几乎每个人都连着几个月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如今,看到他们能为了一张回家的车票而焦急,为了给家人的礼物而烦恼,他觉得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然而,这份轻松,对他这个负责人而言,却还只是个奢望。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桌面上,已经整整齐齐地码放了一尺多高的文件,那全是支队各个小组提交上来的年度总结报告。
除了完成自己的总结,他这个“大家长”还得把关整个部门的材料,确保每一份报告的数据都精准无误,每一个案例的总结都详实深刻。这几天,他也是连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