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平城偶遇拓跋嗣,酒肆之中论天下(2/2)
一方面,积极引导牧民与农民开展贸易交换活动,让牧民能用畜牧产品换取所需农产品,农民也能通过交换获得畜牧产品,实现互利共赢,增进彼此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文化交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双方深入了解彼此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公正公平处理两者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确保问题及时妥善解决,如此便能实现草原部落牧民与农耕地区农民和平共处,携手共进。”
独孤冲听后,对拓跋嗣的回答深感佩服,心中对他的治国才能又多了几分认可。
慕容轩就人才方面的问题询问道:“嗣儿,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关乎国家兴衰成败。那么,该如何做到重用人才,又怎样才能广纳贤才,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拓跋嗣神情严肃,认真回答:
“重用人才,首当其冲要做到知人善任,充分了解每个人才的特长与能力,根据其特点安排合适职位,让他们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最大价值。
给予人才充分信任与支持,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认可。在取才方面,要摒弃门第之见,不拘一格降人才。
无论是出身名门望族,还是寒门子弟,只要有真才实学,具备为国家效力的能力与决心,皆应广纳为用。
设立完善科举制度,为人才提供公平竞争机会,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贤才,为国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众人听后,皆对拓跋嗣的回答表示满意,对他的见识和胸怀深感钦佩。
在接下来的几日,五人通过这些关于天下大势、民族融合、百姓民生、农牧相处以及人才任用等重要问题的探讨,彼此不断试探、了解。
每一个问题的深入交流,每一次观点的激烈碰撞,都如同坚实的基石,一步步搭建起他们之间深厚的信任桥梁。
终于,经过多日连续交流,五人之间建立起深厚而坚实的信任感。
但是,他们谈论天下的这几日,拓跋珪又在平城大开杀戒,很多无辜的人就此丧命。
这一日,他们再次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压抑,每个人神色格外严肃。话题自然而然转到如今北魏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改变这艰难现状。
拓跋嗣想起父亲近来的种种暴行,不禁面露忧色,沉重长叹:
“如今父亲性情大变,变得残暴多疑,行事愈发乖张,整个北魏上下人心惶惶,犹如惊弓之鸟。长此以往,国家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百姓也将在水深火热中饱受煎熬。”
独孤冲年轻气盛,听闻此言,忍不住愤然起身,大声说道:“如此暴君,难道就任由他继续胡作非为,将国家和百姓推向深渊?”
慕容轩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
“嗣儿,你身为长子,想必在这困境中也深感无奈痛苦。只是,若想改变这一切,绝非易事,我们必须从长计议,谨慎谋划。”
拓跋嗣神色黯然点头,语气充满无奈与忧虑:
“我虽贵为太子,然而在父亲如今的状态下,却处处受限,举步维艰。父亲对我猜忌日深,如今贺夫人深得父亲宠爱,她与父亲所生之子拓跋绍,更是深受父亲喜爱。
我只觉自己的太子之位摇摇欲坠,随时可能被废掉。其实,若仅仅被废,我与母亲退居一隅,过平静日子,倒也无妨。但以父亲如今的残暴手段,一旦我被废,我与母亲恐怕很难善终。”
接着,拓跋嗣缓缓道出贺夫人的事情:
“贺夫人是我祖母贺氏的亲妹妹,生得花容月貌,明艳动人。一日,父亲在贺兰部见到小姨,顿时被她的美貌所倾倒,心中便起了将她纳入后宫的念头。
当时,小姨已有丈夫,夫妻二人生活和睦。但父亲心意已决,为达目的,竟不择手段。他先是暗中派人在小姨夫的领地制造事端,引发纷争,而后以平定战乱之名,派军队介入。
在混乱中,小姨夫不幸丧命,父亲便趁机强行将小姨纳入后宫。按汉人的辈分,贺夫人便是父亲的小姨,如今父亲整日与这位小姨贺夫人腻在一起,对她宠爱有加。
小姨为父亲生下弟弟拓跋绍后,绍弟古灵精怪,深得父亲喜爱,这也使得我的处境愈发艰难。”
众人听闻拓跋嗣的讲述,皆是一阵沉默,心中既对拓跋珪的暴行感到愤慨,又为拓跋嗣的处境感到担忧。
这时,独孤未明打破沉默,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北魏百姓受苦,也不能任由拓跋珪继续这样残暴统治下去。必须想个办法,缩短拓跋珪的统治时间,为北魏寻找新的生机。”
众人陷入沉思,气氛沉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许久,慕容轩缓缓起身,神色严肃地说:“我掌管百燕会多年,听闻东晋文人常服用一种名为五石散的东西。此药由五种矿石粉末制成,初服之时,能让人短时间内精神亢奋,精力充沛,仿佛拥有无尽活力,一夜可御女无数,因此深受东晋文人雅士追捧。”
慕容轩顿了顿,继续说道:
“然而,这五石散实则暗藏巨大隐患。长期服用,不仅会逐渐掏空身体,使身体每况愈下,而且服药之后,人会陷入难以自控的状态,必然会沉迷女色,加速身体亏损。
若能将五石散献给拓跋珪,使其加速腐败、淫乐,或许可快速折损他的寿命。虽说此方法略显阴损,但为了尽早结束他的残暴统治,拯救北魏百姓于水火之中,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而由嗣儿你前去进献,既能增强你在拓跋珪心中的信任度,又不易引起他的怀疑。”
众人听后,皆陷入沉思。拓跋嗣心中五味杂陈,毕竟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但一想到北魏如今的局势,想到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他咬了咬牙,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缓缓点头道:
“事已至此,为了北魏的苍生,为了国家的未来,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五人就此达成一致。慕容轩立刻安排百燕会的精锐成员,快马加鞭赶赴东晋,务必尽快取得五石散。
拓跋嗣则在宫中密切留意时机,准备将这份改变北魏命运的“特殊礼物”献给拓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