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 第217章 平城偶遇拓跋嗣,酒肆之中论天下

第217章 平城偶遇拓跋嗣,酒肆之中论天下(1/2)

目录

慕容轩、林婉清、独孤未明和独孤冲四人,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谜团:拓跋珪为何会施展那源自秦始皇嬴政自创的天地六合剑法?

为了探寻真相,他们决定在平城住下来,慢慢寻找答案。

平城,北魏的都城,表面上风平浪静,一片祥和。然而,平静之下,实则暗潮涌动,危机四伏。

四人不放过任何可能暗藏线索的角落,大街小巷、市井坊间,都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身影。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收获却微乎其微,关于拓跋珪的秘密,始终没有进展。

这一日,四人走进城中一家酒肆,打算稍作休憩。

酒肆内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喧嚣的人声、此起彼伏的谈笑声与清脆的酒杯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嘈杂的市井乐章。

就在这时,邻桌来了一位翩翩公子。他身着一袭月白色锦袍,质地考究,在店内昏暗光线映照下,泛着柔和内敛的光泽,仿若流动的月光。

腰间束着的墨玉腰带,温润华贵,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姿。

头戴的玉冠,更为他增添了几分儒雅不凡的气质。只见他面容俊朗,眼神透着睿智与从容,举手投足间尽显翩翩风度。

生性开朗的独孤未明率先注意到这位独自饮酒的公子,热情好客的他不假思索地走上前去,微笑着发出邀请:“公子,一人饮酒未免孤寂,若不嫌弃,不妨与我们一同共饮,也添些热闹。”

公子闻言,脸上浮现友善微笑,大方起身,移步来到他们桌前。

一番相互介绍后,四人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位风度翩翩的公子,竟是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

回忆往昔,慕容轩、林婉清和独孤未明曾亲眼见证拓跋嗣的诞生。在他年幼时,几人更是倾注心血,手把手教授他武功,陪伴他度过许多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时光荏苒,如今的拓跋嗣已出落得气宇轩昂,让人不禁感叹岁月奇妙。

原来,拓跋嗣近日在宫中屡遭父亲拓跋珪怒骂,心情极度压抑,这才出宫散心,没想到在此与他们相遇。

自此次相遇后,拓跋嗣似乎从宫中昏暗的日子中,找到了乐趣,接下来的日子里,拓跋嗣连续多日偷偷出宫,与他们围坐在一起,畅谈天下大事。

他们谈论的话题广泛而深刻。从纷繁复杂的天下局势,到微妙细致的治国理政方略;从鲜卑与汉族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之道,到百姓民生的富足安康之法;从草原部落牧民与农耕地区农民的和平共处之策,再到关乎国家兴衰的人才选拔与重用之方。

为了检验拓跋嗣是否具备成为北魏国接班人的资质,慕容轩、林婉清、独孤未明以及独孤冲四人对拓跋嗣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考问。

慕容轩神色凝重,率先抛出关于天下大势的问题:“嗣儿,如今天下纷争不断,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局势瞬息万变。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中,你认为北魏该如何把握天下大势,方能站稳脚跟,谋得长远发展?”

拓跋嗣微微皱眉,陷入片刻沉思,随后目光坚定地回答:

“如今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又相互角逐。北魏需时刻保持敏锐洞察力,精准审时度势。

在外交上,与周边各国巧妙周旋,根据实际形势,时而结成联盟抵御强敌,时而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同时,务必加强自身实力建设,整军经武,提升军事力量,强化国家根基,如此方能在这波谲云诡的天下局势中占据一席之地,谋求发展。”

慕容轩听后,微微点头,对拓跋嗣的回答表示认可,眼中流露出赞许。

林婉清紧接着提出关于民族融合的问题:“鲜卑与汉族,文化习俗差异显着,犹如两条不同轨迹的河流,如何才能让它们交汇融合,实现两族百姓和谐共处?”

拓跋嗣从容回应:

“两族相融,关键在于搭建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桥梁。

我们应大力鼓励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与精湛技术,汲取汉族文化精华,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汉族深入了解鲜卑族独特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

在教育方面,推行两族子弟共同学习模式,让他们在学习中增进彼此了解与友谊。

并且,在政策制定上,要一视同仁,保障两族百姓享有平等权益,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促进鲜卑与汉族深度融合,实现和谐共处。”

林婉清面露欣慰之色,对拓跋嗣的见解深表认同。

独孤未明也关切地问道:“嗣儿,百姓乃国家根本,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那么,怎样才能让百姓富足,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拓跋嗣认真思考后,有条不紊地说道:

“要实现百姓富足,首先需高度重视农桑之事。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同时兴修水利设施,改善灌溉条件,以此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百姓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积极发展商业,拓展贸易往来,为百姓开辟更多生计来源。再者,减轻赋税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如此,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也将日益繁荣昌盛。”

独孤未明听后,不禁点头称赞,对拓跋嗣的治国理念表示赞赏。

独孤冲也提出自己的疑问:“草原部落的牧民与农耕地区的农民,生活方式截然不同,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如何才能让他们未来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拓跋嗣微笑着回答:

“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