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慕容超引火烧身,慕容轩再入江湖(2/2)
慕容轩和林婉清本已心灰意冷,在这乱世历经无数挫折,身心俱疲,实在不愿再管世事。然而,这一路所见的种种惨状,让他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如死灰复燃的火苗,先是星星点点,在目睹这些人间悲剧后,旋即熊熊燃烧,势不可挡。
林婉清秀眉紧锁,眼中满是忧虑与悲愤,率先说道:“轩,你瞧这天下大乱,百姓饱受折磨。我们耗尽心血,在各国间徘徊,试图改变局面,可无论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扭转国家的走向。凭我们一己之力,想改变历史走势、国家发展方向,真如蚍蜉撼树,谈何容易。”
慕容轩勒住缰绳,神色凝重,目光中透着思索,长叹一声:“婉清,你说得对。天下大势如滔滔江水,我们虽满腔热血,却难以阻挡。但倘若投身江湖,整顿各大武林门派,规范其行为,或许能减少江湖杀戮,让天下少些盗贼马匪,给百姓一线生机。”
林婉清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宛如黑暗中的星辰,接过话茬:“改变国家的确难如登天,以我们目前武功,若想改变江湖局面,或许比改变国家容易些。只是,江湖错综复杂,不知我们能否为百姓闯出太平。”
想到此处,慕容轩和林婉清顿时来了精神,仿佛在黑暗中寻得曙光,人生有了新方向。他们深知前路艰难,荆棘密布,但已然下定决心,哪怕前方荆棘满途,也要在混乱江湖中闯出一条路,为百姓谋安宁。
他们一路继续北上,来到了那个曾经饱受战火,而如今依然是天下中心的洛阳。
洛阳城的夜晚,灯火阑珊。慕容轩和林婉清坐在一家小酒馆里,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林婉清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轩,你说我们真的能改变这江湖的乱象吗?”
再说回南燕国,慕容轩和林婉清离开南燕国后,南燕朝堂失去了关键的稳定力量,慕容超愈发刚愎自用。他深陷于自我膨胀的泥沼,只信任那些整日在他跟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亲近之人。这些人巧言令色,极尽谄媚之能事,只为从慕容超那里谋取私利。而那些真正忠诚于南燕,一心为国家前途命运着想的正直之士,却渐渐被慕容超疏远,他们的谏言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南燕国的朝政日益腐败,国力也随之渐渐衰退。曾经繁荣一时的南燕,如今犹如一艘在暴风雨中失去方向的船只,摇摇欲坠。官员们忙于争权夺利,无心治理国家,百姓生活愈发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更为滑稽可笑的是,当年慕容超为了救回自己的母亲和妻子,竟将慕容德耗费无数心血组建的乐队送给了后秦的姚兴。而如今,贪图享乐的慕容超竟想重新组建一个更为庞大、奢华的乐队。可此时的南燕国内,因多年战乱,早已人才凋零,尤其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被欲望蒙蔽双眼的慕容超,竟做出了一个极为愚蠢且危险的决定。他不顾群臣反对,悍然动用军队越过南燕国和东晋的领土边界,在东晋的境内大肆抓捕乐队人才。一时间,东晋边境百姓惨遭荼毒,哭声震天。
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引火烧身。此时的东晋朝廷,真正的掌权者早已从桓家变成了刘裕。刘裕,那可是有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气魄之人,他雄才大略,一直心怀统一中原的壮志。慕容超的挑衅行为,就像在他本就燃烧的雄心之火上又浇了一桶油。
在东晋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紧张。刘裕身着战甲,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声音坚定而有力:“慕容超此举,实在欺人太甚!我东晋岂容他这般肆意妄为?南燕如此行径,已然触碰到我东晋底线,此仇不报,我东晋威严何在?”
群臣纷纷响应,义愤填膺:“请将军下令,讨伐南燕,以正国威!”
刘裕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峻的笑容:“好!传令下去,即刻筹备粮草、整顿军备,准备讨伐南燕国!”
就这样,一场准备讨伐南燕国的战争,在东晋朝廷中悄然开始酝酿。
而远在江湖,正为改变江湖局面而努力的慕容轩和林婉清,尚不知晓南燕即将面临的这场巨大危机。
他们此时正穿梭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深入了解江湖各派的情况,为实现心中那为百姓谋安宁的理想而奔波着。但他们不知道,南燕的命运转折,或许也将对他们未来的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