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红楼帝业 > 第307章 袁易如愿,担当重任

第307章 袁易如愿,担当重任(1/2)

目录

七月初一,袁易携元春往畅春园行“朔望之礼”。

此行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袁易向太上皇景宁帝、皇太后、泰顺帝、皇后请了安,便离开了畅春园。元春则又一次被皇太后留下,待到下午申时才回府。皇太后待元春格外亲厚,每每留她,也每每赏赐,倒有些像是寻常人家的婆媳般亲近。

过了几日,七月初八这日上午,晴空万里。郡公府内绿树成荫,蝉鸣阵阵。袁易正在立身斋里接受师傅林如海授课。斋内书香氤氲,林如海正讲着营田实务,袁易凝神静听,不时发问。师徒二人一个谆谆教诲,一个虚心求教,真是一派教学相长的气象。

忽然,一阵马蹄声在郡公府外由远及近,于府门前停住。接着,太监田奉匆匆至立身斋禀报:“郡公爷,有传旨太监到了。”

袁易忙整衣冠,快步来到大厅。一个身着葵花团领衫的传旨太监肃立厅中,不曾负诏捧敕,见袁易进来,这太监南面而立,朗声宣道:“奉太上皇、圣上口谕:命皇四子袁易明日巳时初刻,往畅春园九经三事殿觐见。钦此。”

袁易跪着领旨,旋即命人取来一封银子赏了太监。太监谦辞一番,终究收下,笑道:“郡公爷明日记得准时,此番乃是太上皇与圣上一同召见,更是迟到不得。”

送走太监后,袁易回到立身斋,将情况向林如海说了一番。林如海沉吟道:“下官以为,多半是太上皇与圣上要任命四爷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了。自六月水患以来,已近一月。如今灾情稍缓,正是筹划长远之策的时候。四爷前番在畅春园所奏的治水方略,想来已经打动圣心。”

袁易点头,他也是这般推测。

……

……

翌日,七月初九,亦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

虽说此番宣旨觐见的时辰是巳时初刻,袁易自然该提早到畅春园,决不能迟到。因而,今日袁易一早就起身准备,穿上了石青色郡公朝服,戴上了朝冠。元春亲自伺候他更衣,临行前还嫣然一笑道:“祝四爷今日心想事成。”这话中带着几分期许,几分柔情。袁易握了握她的手,含笑点头。

郡公车驾在典仪、护卫、亲兵的簇拥下,出了郡公府,朱轮华毂,仪仗森严,沿途百姓甚至一些勋贵官员,纷纷避让,窃窃私语。

逶迤来至畅春园,袁易到了九经三事殿外,忽见一位今年六十一岁的老臣起身走到他跟前行礼:“给郡公爷请安。”

袁易忙侧身避过,恭敬还礼:“卓中堂快别多礼,晚辈受之有愧。”

细看这位老臣,他身着一品大学士官服,虽已年过花甲,却精神矍铄,眉宇间透着刚正之气,举手投足尽显儒雅风范。

这位老臣便是当朝文华殿大学士卓轼,字若瞻。

这卓轼,着实不简单。他出生于江西高安的一户农家,自幼苦读寒窗。那高安有个典故:北宋元丰年间,苏轼曾在赴筠州看望弟弟苏辙的途中,慕名游览过高安的艮溪里。自此,流经艮溪里的河便改叫苏溪河,艮溪里的山也改叫坡山。当地人以苏轼游此为殊荣,对苏轼推崇备至。

这种尊崇,给少年卓轼以极大影响。为此,他把学名取为了卓轼,字若瞻,小字伯苏。

景宁三十三年,三十岁的卓轼高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先在刑部任职,因精明强干被外放为湖北潜江知县,后又历任陕西学政、浙江巡抚。在浙江任内,他兴修水利,主持修建杭州、嘉兴等地的海塘,卓有成效。又整顿吏治,执法严明,纠劾贪腐。还安抚民生,奏请减免赋税,救济灾民。

因他在浙江的卓越政绩,于景宁六十年,被景宁帝召回京师,授左都御史,主管监察。泰顺元年,他又受命赴浙江再次整治海塘,体现了泰顺帝对其治水能力的极度信任。

回京后,他获授吏部尚书,掌管官员铨选,并加太子太傅衔,担任上书房的师傅,且是原四皇子袁历的主要师傅。

而在今年,泰顺三年,他获授了文华殿大学士,位极人臣。

卓轼是景宁、泰顺两朝重臣。他是理学名臣:治学以宋儒理学为宗,躬行实践,是当今的理学领袖。他又是务实干吏:在治水上表现出卓越的实干才能。他还清廉刚正:一生廉洁自律,生活简朴,不畏权贵。另外,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原四皇子袁历在他这里受益匪浅。

对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袁易自然会格外尊敬。还礼后,他温声问道:“卓中堂今日也是在此等候太上皇召见?”

卓轼道:“正是。昨日接到传旨,太上皇命臣今日来九经三事殿觐见。”

袁易点了点头,心里不由冒出一个推测:卓轼这位老臣,最是擅长治水,他在浙江整治海塘,功在千秋。看来此番太上皇是因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召他来的。只是,此番是要任命他总理京畿水利营田,还是任命他协理?

袁易也不由联想到了前世那位御赐“帝师元老”的朱轼。前世,雍正三年,雍正帝命怡亲王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便是那位朱轼协理。

想到这里,袁易不禁打量卓轼这位老臣,见其虽已年过花甲,却腰板挺直,目光炯炯,显然精力未衰。若是此番由自己总理京畿水利营田,卓轼协理,真是再好不过了。一则,卓轼很擅长此道;二则,可趁机结交卓轼这位重臣;三则,可向这位“帝师”学习。

正当袁易思量间,卓轼忽然道:“臣听闻郡公爷前番在二圣御前进献治水方略?”

袁易忙道:“晚辈才疏学浅,不过些粗浅之见,让中堂见笑了。”

卓轼却正色道:“不然。臣听说了郡公爷提出的章程,皆是真知灼见。可见郡公爷在这些事上是下过苦功的。”

这话说得诚恳,袁易心中受用,嘴上则又谦道:“中堂过奖了。晚辈年轻识浅,还要多向中堂请教。”

二人在九经三事殿外一同等候,不过片刻工夫,便见大太监陈大全快步走来,面带春风,对二人微笑着宣道:“郡公爷、卓中堂,太上皇、圣上召你们进去呢。”

当即,袁易与卓轼整了整衣冠,随陈大全一同走向九经三事殿。

九经三事殿是畅春园的正殿,是太上皇景宁帝在畅春园的主要理政之所。

此时正值晴日,朝阳初升,金光万道。坐落于畅春园大宫门内的九经三事殿,重檐歇山顶覆着黄琉璃瓦,在日光下流光溢彩。檐角悬着鎏金惊鸟铃七十二枚,微风过处,叮咚作响,正应了“七十二候”农时之意。

陈大全引袁易、卓轼进了殿内,又拐入暖阁。

暖阁之中,地铺金砖,窗悬明黄绡纱。景宁帝身着常服,坐于宝座;泰顺帝陪坐下首,亦是常服打扮。虽非正式朝会,二圣皆显帝王气度。

待袁易、卓轼行过三跪九叩大礼,景宁帝便开门见山,目光如电直盯着袁易:“易儿,朕与你父皇,意欲如你先前所奏,特设水利营田府,命你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你以为如何?”

袁易心里一喜,如春潮涌动,神色却保持镇定,躬身道:“臣年轻识浅,本不敢当此重任。然则治水如救火,刻不容缓。若皇祖父、父皇信得过臣,臣愿竭尽全力,以报天恩。”

这话说得不卑不亢,既显谦逊,又表决心。泰顺帝在旁听着,不禁暗暗点头,越发觉得此子可堪大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