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1193章 一一九一章 北海因果

第1193章 一一九一章 北海因果(2/2)

目录

「龆…龀不留…」四个字,如同冰锥,狠狠刺入赵佶的耳中!他的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这段记忆被他刻意遗忘在深宫的重重帷幕之后,此刻却被毫不留情地挖掘出来,暴露在这北地寒室的阳光(透过窗棂)之下!那道冷酷的、未经深思熟虑的旨意…确实是他下的…

赵佶喃喃地重复着这四个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额头渗出冷汗。他想起来了!那道在愤怒和恐惧(害怕起义蔓延)之下发出的、极端而残酷的旨意!他当时只觉得是剿灭一群不服王化的暴民,何曾想过他们为何会成为「暴民」!

薛秋萍仿佛没有看到他的失态,继续道:「正是这道『龆龀不留』的旨意,」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断绝了那十数万河东百姓最后的生路。他们本是您的子民,是被苛政逼反的可怜人。剿抚本是常事,但如此绝户之令,实非仁君所为。」

她话锋一转:「万幸的是,当时势力尚弱、蛰伏于海岛的舟山军,通过北海商行的渠道得知了此事。方教主力排众议,认为这些百姓是无辜的,不应遭此灭绝之灾。于是,北海商行冒险配合河东绿林会残部,与正在执行…圣旨的岳家军周旋,付出了巨大代价,历时数月,跨越数千里艰难险阻,终于将能够接应到的十二万余百姓,分批秘密转运至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北海道之地。他们,便是此地最早、也是最核心的汉人拓荒者。没有他们,便没有今日北海繁荣之根基。」

寂静。接待室里只剩下炭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赵佶粗重而压抑的呼吸声。

真相如同冰冷的洪水,彻底冲垮了赵佶的心理防线。他双腿一软,几乎站立不住,全靠身边的马尔科和一名工作人员搀扶。他嘴唇哆嗦着,眼泪无声地流下,过了好半晌,才用尽全身力气,嘶哑地说道:「…确…确有此事。是朕…是我…当年深居宫中,不察民情,昏聩糊涂…下此谬旨…致使百姓流离,骨肉分离…是…是我…糊涂…失政…害民…我…我…需要为过去…郑重道歉…」他语无伦次,巨大的愧疚和羞耻感几乎将他淹没,花白的头发微微颤抖,仿佛瞬间又苍老了十岁。

薛秋萍记录下他的话,神色依旧平静。她合上笔记本,道:「感谢老官家坦诚。本报还想了解当下移民对此段历史的看法。不知您是否愿意随我一同前往市郊的‘隆德屯’,听听他们的声音?」

赵佶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记者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沉默片刻,默默点了点头。

隆德屯是函馆城外一处典型的移民村落,房屋比永归县的要规整许多,多以砖木混合建成。时值秋收尾声,不少农人正在晾晒收获的麦子和土豆。

薛秋萍找到几位正在谷场边歇息的老农,表明身份和来意(并未透露赵佶身份,只说是报社的访客),简要重述了宣和年间那段往事,然后问道:「诸位老伯,若当年下那道‘龆龀不留’旨意的官家如今站在此地,向诸位道歉,诸位可愿意原谅他?」

一个满脸风霜、手指粗壮的老农听罢,愣了一下,随即竟哈哈大笑起来,露出熏黄的牙齿:「原谅?俺们感谢他还来不及哩!」

赵佶藏在随行人员中,闻言猛地一怔。

「王老伯,」薛秋萍对着其中一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农说道,「您家是宣和六年初从河东隆德府迁来的吧?如果…如果让您对这位…嗯,前宋的官家说句话,您愿意原谅他当年的那道旨意吗?」

那姓王的老农放下手中的烟袋,哈哈一笑,声音洪亮,带着浓重的河东口音:「原谅?哈哈!记者丫头,妳这话问得蹊跷!」

他指着周围高大的仓库、远处的码头和风车,又拍了拍自己厚实的胸膛:「俺们当初在河东,给人当佃户,起早贪黑,一年到头连顿饱饭都难求,还得应付官府的徭役赋税,活得不如牲口。要不是当初那糊涂官家逼了那一下,下了那道狠命令,俺们还真舍不得离开祖辈那几分薄田,哪会有魄力跟着绿林好汉和北海商行的人,千里迢迢跑到这天寒地冻的海外来?」

他语气里非但没有怨恨,反而充满了调侃和一种因祸得福的庆幸:「丫头妳是不知道,到了这儿,舟山军…哦不,大明朝廷给俺们分地!一人先开荒二十亩,三年后直接给一百亩的地契!头五年免一切农税,往后也只收十一之税!俺现在家里有三百亩地,养的牛羊成群,粮仓堆得冒尖,儿子在船厂做工,孙子在公学念书,日子过得比当初在河东的地主老财还滋润!这简直是神仙日子!」

他顿了顿,收起笑容,语气变得有些后怕和严肃:「更糟的是啥妳知道不?俺们走后才一年多,金兵就真的打过来了!河东、河北全烂了!听说老家那边十室九空,活下来的人比俺们当初还惨!俺们要是没走,现在骨头都不知道烂在哪块地里了!」

旁边另一个老农插嘴道:「老哥说的没错!俺们要是没走,这会儿骨头都能敲鼓了!说起来,真得谢谢官家当年那一时糊涂,把俺们逼上了这条活路哇!哈哈哈!」

他最后看向那边被搀扶着、脸色惨白的赵佶,笑着大声道:「所以啊,要说原谅?俺们还得谢谢老官家当初那一时糊涂呢!要不是那一道圣旨把俺们逼上绝路,俺们哪能因祸得福,跑到这北海道来过上这等好日子?谢谢您嘞,老官家!」

周围几个同样来自河东的移民也纷纷笑了起来,附和着:「是啊是啊!」「王老哥说得对!」「还得谢旨呢!」

周围几个农人也纷纷附和,言语间竟充满了某种荒诞的庆幸和调侃,并无多少怨恨。

赵佶藏在人群后,听着这些朴实却如同惊雷般的话语,像一把把钝刀子,反复割锯着他的心,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心中五味杂陈,如同打翻了调料铺子,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羞惭、荒谬和刺痛。他宁愿被这些人痛骂、唾弃,也不愿承受这种建立在巨大苦难和历史偶然性之上的、充满讽刺的「感恩」。他原本准备好的忏悔和歉意,在这群因他的「恶政」而因祸得福、甚至对他「心怀感激」的移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可笑,又充满了历史的讽刺。

他再一次深刻地意识到,他过去的统治,是多么的脱离实际,多么的失败。而方梦华和明国,却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用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将一场灾难,转化为了开拓的契机。

历史的吊诡,莫过于此。

薛秋萍将这一切都记录在案。马尔科·波罗里奥也在飞速地记录着,眼中闪烁着洞察历史吊诡的光芒。这一幕,没有愤怒的控诉,却比任何控诉都更能揭示一个王朝崩溃的深层原因,以及新时代如何在旧时代的废墟和错误中,顽强地生长出来。

站在函馆港的码头上,望着南方那片浩瀚的太平洋,赵佶心中百感交集。从五国城的绝望死寂,到永归县的艰苦开拓,再到丰原市的勃勃生机,直至函馆港的繁荣与强大,这一路南行,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让他亲眼目睹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明国」是如何在帝国的边缘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对于赵多富和雷霆营将士,这是回家之路,也是向被拯救者展示他们为之奋战的新国度究竟是何等模样的最好方式。

而马尔科·波罗里奥,则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南下,前往那个传说中的、拥有「女巫陛下」和更多「蒸汽奇迹」的明国本土核心了。他的东方之旅,终于看到了最具诱惑力的目的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