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1193章 一一九一章 北海因果

第1193章 一一九一章 北海因果(1/2)

目录

在丰原休整数日后,一支北冥海军的小型护航舰队已经准备就绪。赵多富、赵佶、韦太后等核心人员,以及马尔科·波罗里奥,登上了其中一艘改装的蒸汽护卫舰,继续南下,前往明国本土的重要跳板、北海道的门户——函馆港。

海路航行比陆路舒适快捷得多。当护卫舰驶入函馆湾时,眼前的景象让来自五国城的幸存者们感到了另一种震撼。

函馆市已完全是一座充满明国特色的近代化港口城市雏形,规模远胜丰原市!巨大的石质防波堤延伸入海,码头全部经过硬化,数台高大的蒸汽吊臂轰鸣作业,高效地装卸着货物。船厂区传来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和蒸汽锤的轰鸣,可见正在建造或维修船只。

海湾内桅杆如林,除了大量的明海商会船只、北冥海军战舰(包括几艘显眼的蒸汽明轮战舰),还能看到更多来自倭国、高丽、甚至远洋的商船。码头区规模宏大,仓库林立,吊车更多,停泊的船只不仅数量多,种类也更繁杂,甚至能看到几艘明显具有西洋或阿拉伯风格的远洋帆船!

岸上,砖瓦结构的建筑明显增多,街道更加宽阔,甚至出现了铺设木板的步道。海湾两侧的山头上,修筑着坚固的炮台,黑洞洞的炮口指向外海。北冥海军的战舰不时进出巡逻,军容严整,显示出强大的海上力量。

市区依山傍海而建,街道规划整齐,主要街道已是石板或水泥路面。砖石结构的建筑成为主流,风格融合了明式、西式(通过马尔科等人的描述间接影响)和本地实用性设计。市政厅、海军司令部、明海商会北海总部分部、医院、学校、图书馆(藏书院)等公共建筑规模宏大,气势不凡。

城市边缘可见冒烟的工厂烟囱,那是造船厂、机械修理厂、武器工坊、纺织厂、食品加工厂等。电报线(有限范围内)沿着主要道路架设。夜晚,部分街道甚至亮起了煤气灯!

这里是明国经营北海道的核心,同时更是繁荣的国际贸易港。

赵佶看到了港口内正在维护的巨大捕鲸船,闻到了空气中混杂的鱼腥、焦油、香料和煤炭的复杂气味。他看到了身穿不同服饰、肤色各异的水手和商人在街上行走,听到了更多听不懂的语言。

他站在船舷边,望着这座仿佛一夜之间从荒原上生长出来的、散发着钢铁、蒸汽与秩序力量的陌生城市,最后的一丝侥幸心理被彻底击碎。他终于完全理解,女儿赵多富身上那股锐气从何而来,也终于明白,方梦华所拥有的,是一种他根本无法理解的、塑造未来的力量。他不再是皇帝,甚至很难再以一个过去的士大夫眼光来审视这一切,只能感到一种渺小和时代洪流无可抗拒的冲刷。

马尔科·波罗里奥激动得几乎要跪下来亲吻甲板:「函馆!北海的明珠!东方奇迹的明证!女巫之国并非依靠魔法,而是依靠一种更强大的力量——scietiaetporestasordiatae(有组织的知识与力量)!蒸汽、钢铁、商业、纪律…还有那位从未谋面的方首相的意志…这一切共同铸就了这一切!我必须去金陵!我必须亲眼见到她!」

在函馆,他们受到了更高规格的接待,并被安排参观了港口附近新建的、设备相对完善的医院(军医院为主)。几位身体极度虚弱的年幼宗室和被苦难拖垮的女奴被留下接受更系统的治疗和心理疏导。赵多富还带他们远远参观了函馆海军学堂和岸防炮台,虽然只是外围,但那整齐的操练声和黝黑的炮管,无不彰显着明国在此地的军事存在和科技实力。

经过数日的休整和初步适应,赵佶的精神稍好了一些,但眉宇间总笼罩着一层难以化开的阴郁与恍惚。函馆市的繁华与秩序,与他记忆中任何一座宋国城邑都截然不同,这种无处不在的、蓬勃而陌生的「明国」气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身份的巨变与过往的崩塌。

函馆港的繁忙与活力,并未完全冲淡北地深秋的寒意。在一间布置简洁却透着书卷气的接待室内,炭盆散发着微弱的热量。赵佶穿着一身浆洗得略显发白的蓝色棉布直裰,这是明国提供给他的便服,与他过去所穿的龙袍霓裳相比,堪称简朴至极。他有些局促地坐在硬木椅子上,对面是一位年轻干练、目光锐利的女子——《北海时报》的记者薛秋萍。

薛秋萍并未因对方曾是天子的身份而显得过分谦卑,她举止得体,提问却直接而清晰,带着一种这个时代记者特有的、探究事实的执着。

「前宋老官家,您好。冒昧打扰,我是《北海时报》的记者,薛秋萍。」女子落落大方地行了一礼,语气不卑不亢,带着职业性的礼貌,「听闻您莅临函馆,本报想就此机会对您进行一次简短的采访,不知您是否方便?」

赵佶愣了一下。《北海时报》?他这几日听说过,是北海道地区发行的一份「新闻纸」。他看着眼前这位眼神明亮、气质迥异于宫中女子的记者,又看了看陪同书吏并未阻拦,反而微微点头示意,便有些茫然地应道:「…哦…好…姑娘请问吧。」

马尔科·波罗里奥立刻竖起耳朵,掏出他的小本子,兴奋地准备记录这「东方前皇帝」的首次公开谈话。

薛秋萍微微一笑,问题却直截了当,甚至有些尖锐:「本报正在筹划一期关于北冥地区移民史的专题。前宋老官家,您如今所见之函馆,乃至整个北海道之地,能有今日之生机,实赖数十万移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您可知,此地最早的一批、也是规模最大的汉人移民群体,来自何处?」

赵佶茫然地摇了摇头。他这几日虽听到些移民之事,但具体细节并不清楚。

「这批移民,并非主动出海谋生。他们中的十二万余人,」薛秋萍的声音清晰而平稳,却像一把冰冷的锥子,缓缓刺入赵佶的记忆深处,「主要来自宣和六年的河东路。更准确地说,是原宋国河东路的隆德府、河北西路的铭州等地。」

「河东…隆德府?」赵佶下意识地重复,这个地方的名字勾起了一些模糊的印象。

「正是。」薛秋萍继续道,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每一个字却像锤子般敲在赵佶的心上:「宣和四年,宋廷联金伐辽,于河北河东诸路大肆征发民夫徭役,损耗无数。加之之前的‘括田令’、‘西城所’等扩田运动,兼并土地,强占民田为公田,致使河北铭州、河东南路一带,数十万百姓田产尽失,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赵佶神色尴尬,那段时期的混乱,他并非全然不知,只是当时沉溺于艺术和享乐,并未深究。

「走投无路之下,其中大量百姓追随张迪等人,于河东南部隆德府一带的太行山谷地落草求生。」薛秋萍的话语不带感情色彩,只是陈述事实。

赵佶的脸色开始微微发白,那段记忆逐渐清晰起来。是的,那时不断有奏报说河东有「匪患」…

薛秋萍继续说道,语气依然平静,却字字如锤:「当时,朝廷派兵围剿。时任小小都监的岳飞,便在隆虑山等地与义军周旋,并因剿匪之功得以升迁。而就在此时,」她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着赵佶,「东京的延福宫内,收到战报后的您,不问青红皂白,不顾百姓为何揭竿,竟下了一道旨意…」

赵佶的身体开始微微颤抖,他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薛秋萍一字一顿地复述,声音不大,却仿佛带着当年的血腥气:「…『此等刁民,冥顽不灵,屡抚屡叛,着令各军,严加剿除,毋得姑息,龆龀不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