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1192章 一一九〇章 盘外布子

第1192章 一一九〇章 盘外布子(2/2)

目录

她的声音平静,却勾勒出了一幅跨越数年、纵横数千里的宏大移民拓殖画卷。

赵多富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记记敲在赵佶的心上。他仿佛看到了一盘宏大无比的战略棋局,而方梦华,早在所有人都未曾留意之时,就已经在棋盘之外,落下了至关重要的几子!这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和布局能力,让他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和…难以言喻的钦佩。自己当年的「卿本佳人,奈何为贼」的评语,此刻想来,是何等的可笑与短视。

一旁的马尔科·波罗里奥虽然不能完全听懂所有词汇,但他捕捉到了「永乐五年」(自动翻译成1124年)、「高丽」、「倭国」、「移民」、「拓荒」这些信息,再结合眼前这酷寒之地竟出现的繁华港口、蒸汽吊臂、捕鲸船,他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无尽的赞叹。

「上帝啊…」他喃喃自语,「在如此遥远、如此寒冷的冰海岛屿,竟然能建立起这样…这样精致的城镇!这需要何等的力量和组织!」他尤其对「明海商会」这种既能经营贸易、又能参与政治、甚至组织移民的模式感到极度惊奇(虽然他不知这其实是借鉴了后世东印度公司的理念),觉得这简直是天才的构想!

「东方…女巫的国度…果然…果然不枉我千辛万苦来寻!」他激动得几乎要手舞足蹈,感觉所有的冒险和苦难,在见到这一幕时,都得到了加倍的回报。

「海东青号」拉响汽笛,向着永归县的码头缓缓驶去。码头上的人们似乎也注意到了这艘拖着巨大木筏、伤痕累累的怪船,纷纷驻足观望。

一段充满血泪、牺牲与战略传奇的北地逃亡之旅,终于即将抵达终点。而一个崭新的、却同样充满挑战的明国生涯,即将展现在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面前。

永归县与其说是个「县」,不如说是个大型的、规划有序的武装拓荒营地。

「海东青号」拖着伤痕累累的木筏,缓缓靠上永归县简陋却坚固的木石码头。汽笛长鸣,宣告着这支远征队的归来,也引来了码头劳工和驻军惊异的目光。

当木筏上那些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中混合着茫然与惊恐的宋室宗亲们,在被雷霆营战士搀扶着踏上坚实的土地时,迎接他们的并非繁华都市,而是一派艰苦却生机勃勃的拓荒景象。

放眼望去,大多是低矮的土坯房或半地穴式的「地窨子」,屋顶覆着厚厚的茅草和积雪,烟囱里冒着淡淡的炊烟。道路是夯实的土路,但因时常泼水结冰而显得光滑。四周环绕着高大的原木栅栏和瞭望塔,塔上民兵警惕地注视着远方森林和海岸线。空气中弥漫着烧荒后的烟火气、木材燃烧味、牲畜粪便和咸鱼混杂的气息。

街上往来的人们衣着朴素厚实,多是耐磨的粗麻布或毛皮。可以看到面容轮廓较深、发型奇特的阿伊努(虾夷)猎人身背弓矢走过;也能见到穿着类似高丽服饰的妇女在公共井边打水交谈(北高丽难民);更多的是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汉人移民,他们正在吏员的指挥下,分组进行劳作:有的在加固房屋,有的在将新伐的原木加工成建材,有的则在清理积雪,准备最后的秋收(种植耐寒的土豆、萝卜和燕麦)。

尽管条件艰苦,但仍能看到「明国」技术的影子:码头旁有一座依靠水力驱动的锯木厂正在工作;几名工匠正在调试一台小型蒸汽拖拉机,甚至能看到一个小小的「邮政所」,门口挂着「明海驿递」的牌子。

凛冽的寒风中,码头上早已聚集了一小队人马——永归县的县长(一位原高丽北方的文吏)、几名北冥都督府派驻的吏员、一队负责警戒的民兵,以及几位闻讯赶来的河北靖康难民代表。

当他们看到从船上搀扶下来的、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依稀能辨出天潢贵胄气度的男男女女时,尤其是被马尔科·波罗里奥小心翼翼背下船的赵佶和韦太后,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随即是难以抑制的激动和肃然起敬。

「快!准备热水、热食、干净的衣物和御寒皮裘!通知医官!立刻准备最好的房间!」驻守官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变调。虽然永归县物资匮乏,但他们还是竭尽所能,将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这些从地狱归来的昔日皇族。

赵佶和韦太后被安置在一处相对干燥温暖的木屋内,喝到了久违的热腾腾的米粥,穿上了虽然粗糙但干净温暖的棉衣和皮裘。透过窗户,他们能看到外面依然泥泞的街道和忙碌的人群。远处,传来号子声和某种机械的撞击声——那是正在用水泥修建水渠和加固堤坝的工地。

赵佶看着那些喊着号子、挥汗如雨的移民,其中既有汉人,也有面貌迥异的高丽人、虾夷人,他们虽然艰辛,眼中却有一种永归县垦荒者们特有的、与天争命的顽强。这与五国城那片死寂的绝望截然不同。他看到了士兵们护送来的新式铁犁,被牛拉着,深深切入那曾经让他们绝望的冻土草甸,翻起黑色的泥浪。

「此地…虽苦,却有生机。」赵佶喃喃道。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方梦华所建立的,并非只是一个政权,更是一种在绝境中开辟生路的强大力量。

马尔科·波罗里奥则对水泥和新式犁(拖拉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拉着一位懂点汉话的农技员连比划带问,恨不得立刻搞清楚这些「神奇物质」和「高效农具」的原理。

他的炭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滑动:「…难以置信!在世界的边缘,文明的堡垒正在冻土上扎根!不同种族的人在此共同劳作,服从于统一的秩序和明显的技术优势…明国并非单纯的军事强权,更是一个卓越的殖民机器…他们管理流民、化废为宝的能力令人惊叹!这里的风车和蒸汽机,比我在威尼斯见过的更为实用…」

稍事休整后,队伍再次出发,乘坐永归县提供的几辆加宽马车,在一队舟山军士兵的护送下,沿着连接岛屿南北水泥公路,向南前往北冥都督府治所——丰原市(今南萨哈林斯克)。

越往南走,气候似乎越发温和(相对而言),开发的痕迹也越发明显。道路两旁开始出现成片的、经过初步开垦的农田,虽然规模不大,但沟渠纵横,显示出规划的努力。偶尔能看到一些村庄,多是木质结构,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或木板以抵御风寒。

途中经过一个小型伐木场,蒸汽动力的锯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将巨大的原木轻易地切割成板材,让赵佶和马尔科再次震惊于明国对「蒸汽之力」的应用。

经过数日颠簸,当车队翻过一道山梁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一座颇具规模的城市,依山傍海,坐落在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原上。高耸的风车群在海风吹拂下缓缓转动,为城中的一些作坊提供动力。码头上桅杆如林,蒸汽吊臂忙碌不停,远比永归县繁忙十数倍。城内街道规划整齐,虽然大多仍是木质建筑,但中心区域已经出现了砖石结构的仓库、官署和商铺,有汉式的砖瓦房、高丽式的矮屋、阿伊努式的长屋,以及一种融合了几种风格的实用建筑。人来人往,各种语言交织,汉人、高丽人、虾夷人、甚至偶尔能看到巡逻的北冥海军士兵,他们装备精良,纪律严明,是秩序的有效保障,构成了一幅繁忙而富有活力的边疆港口图景。

「这里…就是丰原?」赵佶难以置信。这哪里是他想象中的流放苦寒之地?这分明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拓殖中心!

车队入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北冥都督府的主要官员几乎全部出动迎接。赵佶和韦太后被安置在都督府内专门准备的、条件好得多的客舍。透过窗户,他们能看到街市上熙攘的人群,听到「北海商行」里传来的、崔氏用熟练汉语和高丽语、甚至夹杂虾夷语讨价还价的声音。

丰原市的繁荣与有序,远超赵佶的想象。他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宋、也不同于金的,正在蓬勃生长的全新社会模型。他更多时候保持着沉默,仔细观察着一切,内心受到的冲击远比在永归县时更大。

他们参观了「丰原义学」,听到里面传出的、不同族裔孩童一起朗诵《三字经》的声音,虽然口音各异,却格外令人动容。赵佶站在窗外,看着那个走神的河北小女孩,恍惚间仿佛看到了文明种子在这片蛮荒之地顽强生长的力量。

赵多富还带众人去了一趟「大明邮传」丰原分局。这里不仅可以邮寄信件包裹,还能通过定期往来的船只和驿马,获取来自大明本土、高丽、倭国乃至南洋的《明报》、《金陵日报》等报刊。马尔科·波罗里奥如获至宝,不惜重金买下了近几个月的所有过刊,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这个「女巫国」的全貌。

「…丰原,一个微缩的世界!商业是这里的通用语言!明海商会如同血管,为这片冻土输送着养分与活力…其组织模式远超威尼斯商会,更像一个兼具国家职能的商业帝国…妙不可言!」

金允赫市长前来慰问,言辞恭敬却又不卑不亢,介绍着丰原市的运作和面临的困难(如赋税、资源)。赵佶沉默地听着,他意识到,明国的官,思考的是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如何发展,而非开封朝堂上那些无休止的党争和奢靡之风。

马尔科·波罗里奥则彻底沉迷于丰原的市集,他惊叹于明海商会的组织能力,对各种商品的价格、来源、需求充满了兴趣,甚至开始用他带来的少量威尼斯玻璃珠和银币尝试进行交易,并初步构思着他那庞大的、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计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