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499章 震惊三位院士!

第499章 震惊三位院士!(2/2)

目录

他们既希望听到奇迹,又害怕听到和他们自己一样的结论——此路不通。

白杨没有立刻说话,他闭上眼睛,手指在沙发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似乎在进行着某种极为复杂的计算和推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周长明端着茶杯,稳如泰山,但他微微眯起的眼睛,也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终于,白杨睁开了眼睛。

“周长官,王老。”他开口了,声音不大:“这个问题,说难,确实很难。以常规的合金设计理论和热处理工艺来看,的确是一个死结。”

听到前半句,三位院士的心猛地一沉。

果然……连白杨也觉得是死结吗?

然而,白杨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如遭雷击,瞬间从地狱升到了天堂。

“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它也并不复杂。”

白杨站起身,将那份报告放到茶几上,对着四人说道:“理论说得再多,不如亲眼看一看。几位,请跟我来。”

说罢,他便迈开步子,径直朝办公室外走去。

四人愣了一下,随即立刻起身,快步跟了上去。

走出办公楼,白杨没有走向那些看起来规模宏大的厂房,而是带着他们拐进了旁边一栋毫不起眼的辅楼。

这栋楼的安保措施,比主楼更加严密。

门口同样有士兵站岗,进入大门后,是一条长长的、一尘不染的白色走廊。

走廊两侧,是一扇扇厚重的金属门,门上只有编号,没有任何标识。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类似臭氧和金属混合的气味。

这里安静得有些过分,只能听到众人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回响。

白杨在走廊尽头的一扇门前停下,这扇门上标注着“M-03”的字样。

他没有用钥匙,而是将脸凑到门边一个黑色的识别器前。

“滴……虹膜验证通过。白杨所长,欢迎您。”一个电子合成音响起,厚重的金属门“咔哒”一声,向内滑开。

眼前豁然开朗。

这是一个面积超过五百平米的巨大实验室。

里面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精密仪器。

有体型巨大的真空感应熔炼炉,有可以进行超高温热处理的箱式炉,还有一排排正在进行着拉伸、冲击、疲劳测试的材料试验机。

数十名穿着白色无尘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研究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整个实验室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科研氛围。

看到白杨带着人进来,一名看起来是负责人的中年研究员立刻快步迎了上来。

“所长!”他立正喊道。

“嗯,”白杨点了点头,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吩咐道,“老张,去资料库,把编号‘A-1125’的实验档案和对应的三号样品取出来。”

“是!”被称作老张的负责人没有问任何问题,转身立刻去办。他的执行力,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趁着这个间隙,白杨才转向身后已经看得目瞪口呆的三位院士,微笑着介绍道:“王老,李老,孙老,这里是我们院的特种金属材料实验室。主要负责一些前瞻性的新材料理论研究、配方设计和性能验证工作。”

前瞻性研究?

三位院士看着眼前这堪比国外最顶尖实验室的设备和规模,心里早已是翻江倒海。

这哪里是什么“前瞻性研究”,这分明就是一个具备了从设计、熔炼、加工、测试到验证全流程能力的超级材料研发中心!

国内任何一家冶金院所,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齐全和先进的配置!

孙建华院士指着远处一台正在运作的设备,声音都有些颤抖:“那……那是……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制粉设备?用来制造高纯度金属球形粉末的?”

白杨顺着他的手指看了一眼,点了点头:“是的,主要用于粉末冶金的一些实验。我们自己攒的,性能还凑合。”

自己攒的……还凑合……

三位院士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承受不住这接二连三的冲击了。

那种设备,是他们做梦都想搞到一台的宝贝,在这里,居然只是“自己攒的”!

就在他们心神剧震之时,老张已经用一辆小推车,推着一个密封的金属箱和一个厚厚的文件夹快步走了回来。

“所长,‘A--1125’号档案和三号样品。”

“好。”

白杨接过文件夹,将其放在一个干净的实验台上,然后示意老张打开金属箱。

箱子打开,里面是一块巴掌大小、通体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暗金色泽的金属块。

它的表面异常光滑,在灯光下,反射着一种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奇特光泽。

“王老,请看。”白杨将文件夹翻开,推到王德忠院士面前。

文件夹的第一页,是一份材料性能测试报告。

王德忠院士只看了一眼,呼吸就猛地一滞!

【材料代号:玄铁-III型(XuaTie-III)】

【屈服强度:2150MPa】

【疲劳寿命(50Hz,循环载荷):185万次】

【断裂韧性(KIC):145MPa·1/2】

这……这怎么可能?!

王德忠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他一把抓过报告,几乎要把脸贴了上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确认。

2150兆帕的屈服强度!

比他们的设计要求高出了一大截!

185万次的疲劳寿命!

几乎是设计要求的两倍!

145的断裂韧性!

同样远超标准!

这三个数据,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世界顶级的水平。

而现在,它们竟然完美地集于一身!

这哪里是打破了“不可能三角”,这简直是把那个三角按在地上,用脚狠狠地碾碎了!

“这……这数据……是真的?”李振国和孙建华也凑了过来,看到报告上的数字,同样发出了不敢置信的惊呼。

“白杨所长,这……这是怎么做到的?”王德忠抬起头,声音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

他看着白杨,眼神里充满了狂热和不解,“我们……我们想不通!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所知的材料强化和韧化机理!”

白杨笑了笑,拿起实验台上那块暗金色的“玄铁”,递到王德忠的手中。

“王老,您摸摸看。”

金属块入手,有一种超乎想象的温润和沉重。

白杨指着报告后面的一张金相显微镜照片,那上面是放大了数万倍的材料微观结构图。

“其实,思路很简单。”白杨的声音,在三位泰斗听来,不啻于天神之音。

“你们的思路,是在一种均质的材料内部,去寻求强度和韧性的平衡。这就好比要求一个人,既是百米冲刺的冠军,又是万米长跑的冠军,这当然很难。”

“而我们的思路,是复合。”

“我们没有试图去‘平衡’,而是让不同的性能,由不同的‘结构’来承担。”

他指着照片上那些复杂的纹理,解释道:“您看,这种材料的基体,是一种超高强度的非晶态合金,它提供了超过2000兆帕的基础强度。但是,它很脆。”

“所以,我们通过特殊的‘多靶磁控溅射’和‘梯度热处理’工艺,在非晶基体中,人为地植入了无数纳米级别的、具有高韧性的贝氏体晶核。这些晶核,就像是混凝土里的钢筋。”

“当材料受到冲击,裂纹试图扩展时,它会被这些高韧性的‘钢筋’给牢牢锁住、偏转、吸收掉能量,从而无法继续延伸。这就赋予了材料不可思议的韧性。”

“强度由‘混凝土’(非晶基体)来承担,韧性由‘钢筋’(纳米晶核)来负责。”

“它们各司其职,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微观复合材料’。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了。”

一番话说完,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

三位院士,三位在各自领域浸淫了一辈子,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泰斗级人物,此刻就像是第一次上课的小学生,呆呆地听着白杨的讲解,大脑一片空白。

非晶态合金基体……纳米级贝氏体晶核……微观复合材料……

这些名词,他们有的听说过,有的甚至自己也在研究。

但是,将它们用如此天马行空,又如此逻辑严谨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性能如此逆天的“极限材料”……

这已经不是“破壁”了。

这是直接在他们认知的高墙之上,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