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三百年无能抗者(1/2)
洪升朝何县令点了点头道:“这第二点,老夫以为在于【辞达而已矣,然有达之妙】!”
唐宋文章主张“洗涤心源,独立物表”,洪升的意思就是陈凡这篇文章修辞之高,正在其“清水出芙蓉”之妙。
“【天冠地履,华夷之分截然】以天地为喻,【弱肉强食】状乱世之惨,皆【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
这次何县令没有说话,而是韩辑正色道:“洪老先生点评的好,《文编序》有云,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神疏淡。”
“文瑞此文中,【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功】这句,看似平淡,实则暗合诗经【风人之旨】。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韩辑的这句评价,相比于之前何县令那句就深奥的多,很多人,尤其是学童便听不明白。
洪升道:“刚刚府台大人之言,你们可曾听懂?”
众学童连连摇头。
洪升笑了笑道:“诗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言: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此即【风人之旨】的精髓——不直言其事,而以隐约之辞寄讽喻之情。《诗经》十五国风多借草木鸟兽起兴,如《关雎》以【雎鸠和鸣】喻君子求偶,《伐檀》以【不稼不穑】刺上位者,皆【主文而谲谏】(《毛诗序》),于平淡中见深意。
文瑞此文正得此法:表面写百姓安享太平却不知功在何人,实则暗藏未直言的深意——”
陈凡见是教导学童,便也道:“如人相见,作寒暄语,然默会其意无穷。”
洪升见他教导学生,便闭口不言,朝陈凡点头,示意他继续。
陈凡微微一笑道:“平日里大家见面,总说今日天气不错,吃过了没有,别来无恙乎?”
“你们看,这样的句子,朴素自然,不堆砌辞藻,不故作高深,让读之者【初读如寻常语。】”
“但平淡的话语中却往往暗藏深意,如同平日寒暄中眼神的交汇、语气的轻重,虽然未曾明说,但往往传递了复杂的情感。”
“读者领会之后余味不绝,如何寒暄结束后仍在回味对方的言外之意,如此,文章便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了。”
“所以,所谓寒暄语者,非谓俚俗之谈,乃指其不用险韵、怪字,而自然蕴藉耳!”
经过陈凡这一解释,众学童恍然大悟,就连在座的和外面围拢的不少读书人也都恍然大悟,看着陈凡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佩服。
能写出好文章这是水平,还能将文章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就要很高的水平了。
陈凡不仅文章写得好,关键是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分分秒秒抓住一切机会教导学生。
就冲这一点,让不少前来观礼的学童家长们放心了不少。
很多人觉得陈凡马上就要踏入官场,对于学生的教导可能会放松了。
但见到这一幕,众人终于将心放进了肚子里。
洪升见陈凡没有再继续往下讲,于是继续点评道:“
“文以载道,非苟为雕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