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土著与穿越者之辩(2/2)
宗泽在一旁附和道:「金国经此大败,已无力再战。金主此举,必是想以退让换生机,就像辽与西夏那般,虽称臣纳贡,却能保得一方基业。他所争的,不过是让金人能活下去。」
宋江等人能劝赵误接见完颜银术可和拏懒昂,那就说明,他们心里其实也倾向跟金国议和。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这些年来,宋金一直在交战,是,金国屡战屡败,大宋屡战屡胜,如今大宋已将金国吞并辽国的大部分疆土尽数夺取。
但「伤敌一万,自损八千」,打仗从来不是只看输赢的帐面数字。
要知道,前线的军报里,每一场胜仗背后都跟著密密麻麻的伤亡名单,还有战争必然会导致花钱如流水,以及粮食物资的大量快速消耗。
更关键的是,打下的每一块地区都需要消化和治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一这几年,大宋虽在疆土上步步推进,将金国从辽国故地逐步驱逐,又解放了箕地,但这份胜利的背后,是大宋原来地区的丁壮人口在锐减(除了战死的,还有去各个新收复地区去建设的)。还有,大宋已经推行了《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又大力推动海上贸易、商业化,并且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可大宋的国库其实并不算太过充裕。而工业革命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大部分都用于战争上了,而非改善民生上。
因此,如果战争能够停止,不止金国可以休养生息,大宋同样也可以休养生息,变得更加强大口再一个,从军事的角度上来看,「穷寇莫追」。
金国虽然屡战屡败,却仍保有一战之力,若被逼至绝境,必然会联合草原诸部死战。
届时,大宋不仅要面对更顽强的抵抗,还可能陷入与草原部落的长期对峙,这与「休养生息」
的初衷背道而驰。
更何况,天时的变化已迫在眉睫,北方入秋后寒意渐浓,大宋将士多为南方人,耐寒能力远不及自幼生长在冰天雪地的金军,一旦寒冬降临,战场优势或将悄然逆转。
所以,与其冒著胜果付诸东流的风险继续推进,不如趁此时机将疆土、藩属之名等实际利益撑在手中,为后续的国力积累争取时间。
还有就是,大宋新夺取的这些地区,饱受战火的洗礼,城墙塌毁、农田荒芜,人口稀少,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重建。
因此,议和并非放弃进取,而是以退为进一一先以全胜之姿敲定和议,确立大宋在宋金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再借和平时期修复民生、消化这些新收复地区、整顿军备,待国力充盈后,再图长远。
其实,大宋朝中早就有保守派大臣提出这样的主张了。
只不过,那时大宋一直在取胜,才让保守派大臣的话语权不大。
而随著战争损耗日益显现,保守派大臣对「见好就收」的呼吁已暗流涌动。
如今就连宋江、吴用、宗泽等主战派出身的大臣都转而支持议和,这就形成了压倒性的舆论合力,让「落袋为安」成为朝堂上下的共识。
这是赵俣都不能忽略的,哪怕他是帝王,哪怕他是千古一帝。
而且,赵俣很清楚,大宋需要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长治久安的根基。继续征战或许能赢得更多疆土,却可能拖垮整个国家的元气;而此时议和,既能以全胜之姿结束战争,又能为民生与经济的恢复争取空间,还能彻底消化新夺取的地区。
换而言之,或许在这里停一停,可能让大宋走得更远。
赵俣并没有立即答应宋江等人见完颜银术可和擎懒昂,而是选择了先回后宫跟张纯和李琳这两个穿越者聊聊,再做决定。
这倒不是因为赵误觉得宋江他们的主张不对,而是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人,见识未免有些局限性,而张纯和李琳这两个穿越者或许能给自己更全面的政治视角。
赵俣一回到后宫,张纯和李琳就迎了过来,张纯更是直言不讳地问:「宋江他等亦想议和?」
赵俣点点头:「阿骨打提的和条件很有诚意。」
接著,赵误就将完颜阿骨打提出来的议和条件跟张纯和李琳说了一遍。
李琳听完,说道:「金主不愧当世一等一枭雄,能屈能伸。」
说到这里,李琳语气一转:「然也正是因此,才不能与之议和,须知打蛇不死,自遗其害,若不趁我大宋最强盛、他女真最虚弱之时,灭掉此等枭雄,给他喘息之机,他日他或将成为我大宋心腹大患。」
张纯则是更加笃定地说:「昔日契丹强盛之时,耶律阿保机破女真之众,逐其部于寒荒之地。
然阿保机恃其兵威,以为女真已无力再起,遂存姑息之心,未加殄灭,仅令纳贡称臣耳。
岂知女真之志未泯,历经数世休养,至完颜阿骨打之时,乘辽之衰,振臂一呼,诸部响应,旬月之间,兵甲云集,竟破辽之重镇,陷其上京,终致辽室覆灭,宗庙为墟。
此非他故,皆因当年契丹不灭女真,使敌得喘息之机,养虎为患,终受其噬。
今阿骨打之雄才大略强于昔日女真大汗千百辈。
若我大宋不歼其众,不除其根基,许以议和和,纵令纳质称藩,不过是暂安之计。
三五十年,待其元气恢复,必背盟弃约,复扰边境。
届时,我大宋又将兴师动众,耗费国力,重蹈契丹之覆辙矣。
尤教臣妾忧心者,彼时,官家已然垂垂老矣,或已传位新君,新君可有陛下这等文韬武略,可能再败女真?
官家,兵法有云:穷寇莫追,非不追也,追之恐其死战而伤我;然若纵之,则如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今女真已如釜底之鱼,笼中之鸟,正宜乘胜追击,尽歼其众,永绝后患。若因一时之仁,存妇人之仁,将来必为国家之大祸。伏望陛下明察,切勿重蹈覆辙,宜下决断,一举灭金,则大宋北境可安,社稷可保长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