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终见(2/2)
八岁的皇长孙刘骁挣脱乳母的手,跌跌撞撞跑向台阶,身后跟着六岁的皇次孙刘驰。
两个孩子穿着绣着金线云纹的短打,发间还沾着玩耍时的草屑。
刘骁抱着刘彻的腿,仰着红扑扑的小脸:“皇祖父是不是打败了所有坏人?骁儿长大了也要像皇祖父一样!”
刘彻弯腰将两个孩子抱起,胡须蹭得他们咯咯直笑。
他望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崇拜,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好,好!”
他大笑着落下两行老泪,一滴落在刘骁的衣领,“等你们长大了,要让大汉的疆土比祖父征战时还要辽阔!”
刘据看着父亲与儿子们亲昵的模样,眼眶再次湿润。
十年间,他无数次在梦中盼着这一刻,如今终于成真。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这些年新开辟的郡县,以及东方朔征服海外后的详细记载:“父皇,您看,三韩已设州牧,扶桑的稻米开始运往长安,南洋的香料堆满了太仓……”
刘彻展开舆图,阳光洒在上面,将大汉的疆域照得熠熠生辉。
他揽过刘据的肩膀,另一只手牵着两个孙子,三代人的身影在未央宫的朱墙碧瓦下重叠。
远处,钟鼓齐鸣,十万百姓高呼“万岁”。
这声音,是对凯旋帝王的礼赞,更是对大汉传承不息的祝福。
深秋的夜风掠过未央宫的飞檐,铜铃轻响,似在诉说岁月。
刘据扶着斑驳的城垛,望着长安城内如星河般璀璨的灯火。
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酒肆的吆喝声、坊间的谈笑声,混着烤羊肉的香气,随风飘来。
他的目光扫过宣平门,想起十年前在此迎接凯旋的父皇,父子相拥的画面仿佛就在昨日;
再看向城南,那里曾是他力排众议,修建铁路的起点,如今铁轨延伸万里,载着大汉的繁荣驶向四方;
城东的太学里,灯火通明,学子们诵读声琅琅,科举制度为大汉选拔了无数栋梁。
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这双手曾握着舆图谋划四海,曾提笔写下内阁制的条陈,也曾抱起年幼的皇孙,感受生命的传承。
他想起开通铁路时的艰辛、征服扶桑时的热血、推广青霉素时的欣慰,每一段经历都如同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
“殿下,夜深了。”侍从轻声提醒。
刘据摆了摆手,继续凝望这片他倾注心血的土地。远处,丝绸之路的商队驼铃阵阵,南洋归来的船队灯火点点,这盛世,正如他所愿。
嘴角泛起一抹释然的微笑,刘据轻抚城墙上的刻痕,那是年少时与父皇比武留下的印记。
岁月流转,他终于明白,所谓无憾,不过是倾尽全力守护了心中的山河,完成了对家国的承诺。
李嫣身着绣着并蒂莲的月华裙,鬓边的珍珠步摇随着步伐轻晃,正牵着六岁的小公主快步走来。
小公主的襦裙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金线,像把银河穿在了身上,她一边跑一边喊:“父皇!父皇!”
史良娣则领着两个皇子,稳重地跟在后面。
八岁的皇长孙刘骁背着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他新学的书卷,时不时探着脑袋张望;
六岁的皇次孙刘驰手里攥着用树枝做的小弓箭,蹦蹦跳跳地模仿着将士出征的模样。
“陛下,孩子们想您啦。”
李嫣眉眼含笑,声音柔得像春日里的柳丝。
刘据转身,看见妻儿们的那一刻,眼中满是温柔。
他蹲下身子,张开双臂,小公主一下子扑进他怀里,带着奶香的气息萦绕在鼻尖:“父皇,你看星星都出来了,你是不是在和星星说话呀?”
刘骁也凑了过来,从布包里掏出竹简,奶声奶气地说:“皇祖父教我读《孙子兵法》了,父皇,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带着大军征服好多好多地方!”
刘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指腹触到孩子软软的头发:“好,骁儿以后定是大汉的栋梁。”
史良娣走到近前,轻声道:“这些日子,孩子们总念叨着要见你,今日下了学,便吵着闹着来了。”
说着,递上一个锦盒,“这是新做的桂花糕,你尝尝。”
刘据打开锦盒,甜香四溢,咬上一口,软糯的口感里满是家的味道。
刘驰举着小弓箭,在一旁跃跃欲试:“父皇,我射得可准了,以后我要保护姐姐和母妃,还有父皇!”
惹得众人哈哈大笑,李嫣伸手捏了捏他的小脸:“我们驰儿最厉害了。”
月光如水,洒在未央宫的城楼上。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说着趣事,笑着闹着。
远处长安的灯火依旧璀璨,而此刻城楼上的欢声笑语,成了这盛世里最温暖的风景。
刘据看着身边的亲人,心中满是满足,这大概就是他毕生守护的岁月静好。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