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大明的船!(1/2)
夜莺岛,春帆楼。
朱祁镇身着一身便服,站在一座观景台上,目光远眺着大海。
海面上,十余艘悬舰船正在训练,舰船上的士兵们动作整齐划一,火炮演练的轰鸣声不时传来,在海面上回荡。
“陛下,京城传来消息,郕王殿下已同意开放泉州等十处沿海港口为通商口岸,还允许罗马、琉球、虾夷国使团每年一贡!”
“此次贸易,我方粗略统计,收入总计足有50余万两!”
“其中,一百根巨木,郕王给出的价格,是每根一千两!”
袁彬捏着几张信鸽传回来的奏报,来到朱祁镇面前。
“呵,一千两,祁钰还真是小家子气。”
朱祁镇笑道。
“不过毕竟不是金丝楠,一千两也不错了。”
朱祁镇微微摇头。要知道,此时巨木成本巨大。
而且,有价无市。
永乐四年,兵部侍郎师逵,一次采木便征发10余万人,堪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少人忍不住,纷纷造反。
嘉靖二十六年,为加紧修复被火焚毁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嘉靖命令严嵩亲戚兼同党,工部右侍郎刘伯跃,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四川、湖广、贵州采办大木。
仅湖广就耗费白银339万两,总计耗银800万两以上。
费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容易死人。
虽然“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略显夸张,可一根巨木,从四川、贵州的大山运到京师,死上那么几个十几个人,再正常不过。
“陛下,咱们安插在京城的人传来的密信,上面详细写了朝堂上的争论,还有郕王最终的决定。”
“内阁和户部大臣们都极力劝说,再加上此次朝贡贸易的货物确实受欢迎,郕王便同意开关了……”
朱祁镇看罢,颔首,“不错,郕王不算糊涂。”
“而且这小子对火器很感兴趣。倒是比某些蠢货强多了……”
“行,毕竟是好事。”
“这样一来,以后可以正大光明去做生意了。”
“用我们的舰船,把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运往海外!”
“袁彬,传朕口谕。”
朱祁镇转身,语气沉稳,“让挑选得力人手,组成商队,去东南采买货物。”
“苏州的云锦、杭州的杭绸、景德镇的青花、安溪的铁观音,每样都要最好的品相,量能多采就多采。这事让舟山的人弄。”
“至于福建广东,距离不远,可直接操作。”
“记得,再找几个靠得住的本地商人合作,他们熟悉货源,能省不少事。”
其实,朱祁镇还有一重意思,在内地找代理商,省事是一方面,让这些商人多赚点,多少也有助于大明经济发展。
毕竟,大明是自己的。
袁彬躬身应下,刚要退下,朱祁镇又补充道:“待到规模稍起,丝绸、瓷器要多些波斯乃至西洋受欢迎的图案。切记切记。”
数日之后,一位年轻的船长陈武,带着数艘千吨盖伦船,出现在泉州港。
如今的泉州港已是一片繁忙。
陈武穿着深蓝色的海防商号管事服,站在码头边,与前来接洽的绸缎商沈万霖、瓷商吴景明、海商林振南等人一一握手。
得知他们要去西洋做生意,许多在泉州做生意的大商人纷纷闻讯赶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