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章 风波乍起与舌战朝堂(2/2)
那御史手持笏板,声音洪亮。
“臣闻安阳所献之‘优选粮种’,乃以非古法之秘术培育,此等‘妖…’呃,此等来历不明之种,贸然推广,若致地方颗粒无收,岂非陷陛下于不仁?祖宗之法,沿用千年,自有其理,岂可轻废?臣恳请陛下,暂停引种,待详加验证,再行定夺!”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叶明身上。
李君泽面色不变,看向叶明:“叶卿,对此,你有何话说?”
叶明出列,从容不迫地向皇帝行了一礼,然后转向那位御史,语气平和却清晰:“王御史忧国忧民,其心可鉴。然,下官有三事不明,请教御史大人。”
“其一,何为‘古法’?我华夏先祖,自神农尝百草,至后稷教稼穑,历代先贤无不在探索增产之道。”
“若固守所谓‘古法’,那我等是否还应刀耕火种,拒用铁器牛耕?格物之道,便在推陈出新,若因‘非古法’便斥为异端,岂非因噎废食?”
“其二,何为‘来历不明’?安阳良种,乃格物院农科所汇集老农经验,历时数载,于数百种样品中反复筛选、杂交、培育而得。”
“其选育过程、生长记录、产量数据,皆有详细档案可查,何来‘不明’之说?莫非只有世代相传、不知其所以然的种子,才算‘来历分明’?”
“其三,关于风险。下官早已向陛下陈明,需‘试点先行’,正为验证其适应性,规避风险。若因惧怕万一的风险,便拒绝一切改良进步,那我大庆农业,岂非永远停滞不前?若依王御史之言,是否但凡新事物,都需验证千年方可使用?”
叶明一连三问,逻辑清晰,掷地有声。那王御史被问得面红耳赤,一时语塞。
这时,太医署的一位副判(副主管)又站了出来,矛头指向医事:“叶大人巧言令色,下官佩服。然,医道关乎人命,非同小可。”
“安阳所谓‘消毒防疫’,以烈酒、沸水处理伤患器具,或有些许道理。但尔等编撰那《公共卫生手册》,竟倡言‘病从口入’,要求百姓喝煮沸之水,处理污物,甚至干涉民居开窗通风?”
“此等微末小事,岂能与精深医理相提并论?更遑论设立公共医馆,以低廉价格行医,置天下杏林同道于何地?此非与民争利,扰乱秩序而何?”
叶明看向这位太医署官员,神情严肃:“刘副判,下官敢问,太医署历年记录,因创伤感染、时疫流行而死者,几何?”
刘副判一愣,支吾道:“这……天行时疫,自古有之,乃气运使然……”
“非也!”叶明打断他,声音提高了几分,“下官在安阳统计,推行强制饮用沸水、处理污物、保持居所通风清洁之后,当年因腹泻、伤寒等肠道疾病及部分时疫死亡人数,下降超过五成!”
“此乃‘微末小事’?至于公共医馆,旨在让贫苦百姓亦能看得起病,延得起医。若这也算‘与民争利’,那这‘利’,争得好!陛下设试点,正是要验证此等‘小事’,能否活人无数!若太医署诸位同仁有更精妙、更普惠的良策,下官愿闻其详,并竭力推行!”
叶明目光灼灼,扫过在场众人:“农事、医事、教化,皆是为生民立命之根本。安阳之法,或许稚嫩,或许有待完善,然其效验,有目共睹!”
“今日陛下欲推善政于天下,遇到的困难,无非是旧有观念之桎梏,既得利益之阻挠。若因畏惧困难,便踟蹰不前,那我等食君之禄,为民父母者,于心何安?”
他转身,向御座深深一揖:“陛下,臣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步步为营,纵有千难万险,新政必能惠泽万民,助陛下开创景和盛世!”
一番慷慨陈词,殿内一片寂静。李君泽看着下方那个身形挺拔、目光坚定的年轻人,眼中欣赏之色愈浓。
他知道,叶明这番话,不仅是说给反对者听,更是说给他这个皇帝听的。
“叶爱卿所言,甚合朕意。”李君泽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新政试点,势在必行。诸卿若有疑虑,可在试点中验证,若有更好良策,朕亦纳之。但若有谁因循守旧,暗中掣肘,坏朕大计,休怪朕不讲情面!”
皇帝的表态,暂时压制了明面上的反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