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风云渐骤2(1/2)
转眼已是六月中旬,西陲干燥的天气中多了一丝炎热。
忙碌的农妇擦了擦额前的细汗,将胡瓜的种子均匀仔细撒在土地里。旁边的官道行人渐繁,有入城售卖山货瓜果的田舍郎,也有进城赶集的男女,道旁偶尔传来几句叫卖糖水甜食的声音。
一辆辆马车在官道上缓缓前进,没有旗号也不知究竟是谁家的车队,两旁的行人纷纷指指点点的猜测起来。
中年商贾听着道上叫卖糖食的声音,想起小时候女儿最是爱吃这类东西,于是掀开车帘子让车夫停下。
亲自买了几包糖食,却还有人举着伞状的东西在卖,好奇之下上前打听才知是一种名叫冰糖葫芦的小吃,年前才开始在河州出现。
停留片刻,车队向着忠和镇的都督府行去。
“阿爷!”
刚到门口,身穿清凉夏装的潘雨已在此等候多时。
潘美之鼻子一酸,当初每次行商归家,总喜欢在门口缠着他要糖食的小女孩如今已为人妇,出落的窈窕水灵。
于是他同样将手里拎着的两包吃食塞给她,亦如往常那般温柔的摸了摸女儿的额头。
两人往内院走去,潘雨看着潘美之头上的银丝,皱眉问道:“阿爷头上怎么生出许多白发?”
“呵呵,阳儿也来了西北。你娘不习惯,整日在我耳朵边上吵闹,这头发不知怎的就白了。”
潘雨有些激动,赶忙追问:“阿娘也来了?”
潘美之笑道:“等这边安顿好了她再过来。”
见潘雨有些失望,潘美之安慰道:“也没多长时间了,为父这次过来和你二伯商议过了,海上的生意就由他负责,家族的其他生意将会全部转到西北来。”
“当真?”
潘美之点了点头在旁边坐下,端起潘雨沏的茶询问女儿道:“女婿他对你好吗?”
潘雨微微一笑露出一对虎牙:“挺好的,反正他公务繁忙,女儿没事就自己看看书弹弹琴。”
“河州最近可是有大动作?”
这次他过来,施长云特意找人带来长广郡和大连两地赋税节余的三万六千两黄金,加之潘美之经过陇西郡时,见有大量民夫往来运粮已猜出了一些东西。
“是吐谷浑?”潘美之立刻反应过来,自问自答。既然银川已下,便只剩下吐谷浑了。
潘雨轻叹了口气:“从去年冬天便开始谋划,不打下青海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青海可不比银川,其地广之近十倍,其人也是一样。他想取青海,谈何容易?”
潘美之皱眉思索:胶州港日新月异,与渤海湾对面的辽东郡大连港成为继会稽和建康之后的新的两座滨海大城。特别是长广郡的胶州港,商队南来北往,除了辽东与江南两地更有不少三韩和倭国的海商,仅胶州港一地每日收取的商税便高达数百金。
当初钟荣在青州三郡镇灾,不仅给了无数人活路,也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条件与机会,青州三郡的下层百姓或许不知道苻秦皇帝是谁,但提起钟荣的大名,无数人皆要向西拱手并伸出一根大拇指。
潘美之在钟荣身上吃过亏,此人远远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他取青海只是为了打通丝路吗?
潘美之摇了摇头,若是仅仅是为了丝路之利便赌上自己的气运和全部家底,只能说钟荣脑子进水了。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青海之上定然有吐谷浑与河凉商贾都不曾发现的巨大利益,这才是钟荣引举州之力去攻打青海的根本目的。”
“为父有事就先走一步,明日我们父女再来叙旧。”潘美之做出了决定。
忠和镇。
整个忠和镇新开了数家货栈,主要是用来囤积并转运物资,出入金城郡的商旅会从当地货栈进货再拿出去贩卖。
这家名叫黄记货栈的地方是整个忠和镇最大的一处,处于官道边上,离镇子不过半里地交通十分方便。
除了三间仓库,整个货栈还有两处工坊,织布纺绸和生变糖食,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商人知道黄记货栈乃是都督府主薄黄三韦的产业。
货栈的三层木楼的一间雅室内,金城郡算的上号的世家商贾皆在此聚会,为首的自然是身为都督府主薄的黄三韦。
黄三韦身穿常服席坐在主位上,
“事情便是如此,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商贾,其二是金城郡地方派系,其三为陇右各处至银川等地寻找机会的豪绅。
一名金城郡的豪长对黄三韦拱了拱手,说道:“开辟丝路固然于吾等有利,然吐谷浑经营青海已有五十余年,根深蒂固。”
“都督开辟丝路为吾等谋利之心,吾等自然感激不尽,但如今银川初定,河州存粮有限,此时出兵青海胜负难料啊!”
认为应该等上几年厉兵秣马,然后再出兵吐谷浑不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