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国:黄埔弃子的将官之路 > 第404章 久不发兵

第404章 久不发兵(2/2)

目录

而是战前受过系统教育的预备役训练。

“记住你们身上的军装!我们是出国征战的堂堂之师,不是土匪流寇!”

另一位上尉连长一边向民众挥手致意,一边压低声音严厉警告身边的士兵,

“谁管不住自己的手和眼,坏了远征军的名声,老子第一个砍他脑壳!”

这些素质较高的军官们有效地维持着秩序。

他们深知,士兵们的反应是长期艰苦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但此刻,在国内外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

任何不检点的行为都可能被放大,玷污这支军队乃至国家的声誉。

他们强令士兵们挺直腰板,目视前方,只能以整齐的军容和克制的态度回应民众的热情。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幅矛盾的图景,

一边是民众近乎狂热的欢迎,一边是士兵们内心汹涌的欲望与外在严格的纪律约束之间的激烈斗争。

军营里的那点矛盾与躁动,在实实在在的饷银发下来后,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拖欠了数月的军饷竟然在出国前补发了下来,

这对于一向被克扣惯了的川军士兵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喜事。

虽然到手的数目比章程上规定的还是少了一些,但上官们这次竟没刮得太狠,已是难得的恩典。

军营里顿时充满了叮当作响的半开钱币声和士兵们憨厚的笑声。

在川军第6军49师某团的驻地,少尉排长陈小川也领到了自己那份饷银。

冰凉的半开钱币揣进怀里,似乎连多日行军的疲惫都减轻了几分。

正好,团部传来命令,部队即将开拔入缅,这几日准许轮流休假外出。

营地立刻沸腾起来,许多刚领到钱的士兵和下级军官们互相招呼着,

迫不及待地要冲进周边县城,去填补这些日子对乐子的渴望——

下馆子、喝劣酒,或者去找那些在军营周围悄然出现的暗娼。

“陈排副,走嘛!一起去城里耍一哈!”

同僚们热情地招呼着。

陈小川却只是摇摇头,把军帽戴正,语气平淡:“你们去嘛,我有点事。”

说完,他便不顾同僚们暧昧的哄笑,径直朝着军营外另一个相反的方向走去。

与他同行的,还有好些个不同部队的军官和士兵。

他们和陈小川一样,对城里的繁华与诱惑似乎并无太大兴趣,脚步匆匆地赶往城门外的一片空地。

那里,早已聚集了不少翘首以盼的百姓,多是妇孺老弱,穿着打补丁的衣裳,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风霜。

一看到陈小川他们出现,人群立刻骚动起来,纷纷挥手呼唤着亲人的名字。

军属随军迁移,是同盟军队内一个普遍而心酸的现象。

对于许多基层军官和大头兵来说,家乡早已沦陷或遥不可及,

战争不知何年何月结束,索性便将家眷带在身边。

男人在哪里打仗,女人、孩子就跟到哪里,在军营附近搭个窝棚、租间民房,勉强栖身。

虽然颠沛流离,但总算有个照应,能偶尔团聚。

而中高级军官们,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手握更多的资源和权力,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驻防地,往往便会就地解决个人问题。

花上一点钱,甚至只需些许粮食布匹,就能“娶”一个当地或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女子,

再租下一处像样的房子,成立一个临时的家。

这个家里有女人洗衣做饭、暖床叠被,给予他们乱世中难得的温暖和体贴。

一旦部队移防,这些军官大多会留下一些钱物,轻易地将这个家解散,

待到新的驻地,再如法炮制,重新成家。

几十块大洋,就能买断一个女子一段时间的生活和情感,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惯例。

陈小川快步走到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的年轻女子面前。

“小醉!”

那女子虽然面色有些憔悴,但眉眼清秀,身段窈窕,正是他的妹妹陈小醉。

她怀里抱着个不大的包袱,怯生生地站在人群边缘,

眼神里既有见到哥哥的欣喜,更有一种惶然。

“哥……”陈小醉轻声唤道,声音软糯,带着川妹子特有的腔调。

陈小川看着妹妹,眼中闪过一丝心疼。

他掏出刚领到还带着体温的饷银,想了想,又将之前积攒的一些皱巴巴的票子也拿了出来,

一股脑儿塞到陈小醉手里。

“小醉,这钱你拿着。

上头说了,部队要在保山驻扎些时日,换装备、休整。”

陈小川的声音带着些许宽慰,“这段日子,不能再让你跟着队伍后面颠沛流离了。”

陈小醉捏着那叠厚厚的钱,手指微微颤抖。

她看着哥哥:“哥,我……我一个人怕……”

“莫怕!”

陈小川打断她,语气比往常轻松了些,“时间宽裕,哥都安排好了。

走,先带你安顿下来,再去找点吃的。”

陈小川带着妹妹径直走进了保山县城。

他用积攒已久的饷银,在县城边上相对安静的一条小巷里租下了一间小小的院房。

院子虽旧,但还算干净,有间正房和一个小小的灶披间。

“你看,这地方好歹有个遮风挡雨的,”

陈小川帮着妹妹把简单的行李搬进屋,环顾着这个临时的家,

“比跟着队伍住窝棚强多了。这段时间你先安心住下。”

陈小醉打量着这个能暂时安身的小院,惶惑的心找到了一点着落。

她是个单纯的女子,没什么大主意,家中父母早亡,她早就习惯了依赖哥哥。

此刻,哥哥为她安排好这一切,让她在乱世中有了一个小小的避风港,她心里踏实了不少。

安顿好行李,天色已近黄昏。

陈小川便带着妹妹出门,想找个小饭馆吃点东西。

刚走出巷口,正好撞见一行军官迎面走来。

为首一人,身材高大,面容冷峻,正是他们的团长严翊。

这位团长是从124师调来的,虽是平调,但他在师内关系根深蒂固,

许多长官都卖他面子,因此他们团的装备和补给向来比其他团要好上一截。

“团长好!”陈小川立即立正敬礼。

严翊停下脚步,淡淡地看了看陈小川,目光又在他身旁怯生生的陈小醉身上停留了一瞬,微微点了点头。

他忽然像是想起什么,问道:“你是第几期预备役训练生来着?”

陈小川立即挺直腰板回答:“报告团长!最后一期!”

严翊“嗯”了一声,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却从军装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递了过来。

陈小川下意识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沓硬硬的银元,手感和他们刚发的军饷一样,是滇省通用的“半开”。

“团长,这是……?”陈小川有些疑惑。

严翊已经迈步离开,声音悠悠传来,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意味:“包主任发的慰问金。”

陈小川愣在原地,十分意外。

这时,他听到严翊身旁的副官低声催促道:“团长,我们得快点了,包将军这次设宴专门请咱们这些老部下吃饭,

可真是给足面子了。”

严翊一行人快步离去,留下陈小川握着那个意外的信封,看着他们消失在暮色渐浓的街角。

夕阳的余晖透过街边屋檐的缝隙照下来,在他和妹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包主任?”,

陈小川忽然想起,当初预备役督察公署中挂名训练监主任的那位似乎就是姓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