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久不发兵(1/2)
细雨连绵中的保山军营,弥漫着一股压抑的焦躁。
包国维站在指挥部帐篷口,望着南方的天空,眉宇间锁着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霾。
吴帆的情报网刚刚传来最新消息,
戴安澜率领的第200师,经过十天日夜兼程的急行军,已然如同一枚钉子,牢牢楔入了缅甸腹地的同古城。
消息中提及,200师沿途所见,尽是溃退的英军和惊慌失措的难民,
日军先头部队的斥候活动日益频繁,大战一触即发。
“十天了……”
包国维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帐篷的支杆。
二十二师早已整装待发,士兵们摩拳擦掌,可入缅的命令却迟迟未至。
这种眼睁睁看着友军孤军深入,自己却只能在后方干等的滋味,让他心急如焚。
他猛地转身,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军大衣:“备车!去军部!”
片刻后,包国维的身影出现在杜光亭的指挥部里,连寒暄都省去了,直接开门见山,
“学长,200师已抵达同古,孤悬敌后!
我第五军主力若再迟迟不动,前后脱节,衍功兄(戴安澜)那边局势危矣!
二十二师请命即刻开拔,驰援同古!”
杜光亭正对着一堆英文文件揉着眉心,闻言抬起头,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和烦躁。
他叹了口气,将一份文件推到手边:
“抑之,你的心情我何尝不知?
我比你还急!
可你看看这个——英方刚刚来的通知,说用于运输我军的车辆和油料尚未调配完毕,让我们耐心等待。”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烦躁地点着,
“不仅仅是你的二十二师,九十六师动作迟缓,主力还在川省境内爬呢!
统帅部安排的后续第二批入缅部队,像第六十六军,还有川军系统的第6军、第65军各部,
正在从各地进入滇南集结,秩序混乱不堪!”
杜光亭转过身,看着包国维,语气带着一丝无奈和转移压力的意味,
“上头担心这些部队,尤其是某些地方杂牌,军纪涣散,装备五花八门,
仓促拉去缅甸,让英美盟友看了笑话,影响国际观瞻。
这监督整训的差事,上面让我们第五军负责。”
他重重拍了拍包国维的肩膀,语气不容拒绝,
“可我这里,每天要和英吉利人扯皮物资、路线、指挥权,脑袋都要炸了!
抑之,你办事我放心,你的二十二师又是以治军严整着称。
这件事,你专业对口。
在我主力完全集结、英方放行之前,你先替我盯着点后续部队的风纪,务必让他们有点精兵的样子,
别真到了缅甸丢咱们华夏军人的脸!”
包国维心中一沉。
他明白了,入缅之事又被复杂的政治、糟糕的后勤和盟军的扯皮拖住了。
杜光亭把这烫手山芋丢给他,既是无奈,也是一种变相的安抚和拖延。
看着杜光亭布满血丝的双眼,包国维知道此刻再争辩已于事无补。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的焦灼,立正敬礼:“是,我明白,定当尽力约束各部,整肃军纪。”
离开军部时,包国维的心情比来时更加沉重。
他回头望了一眼南方,仿佛能穿透重重山峦,看到那座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同古城。
戴安澜和他的200师,此刻正像激流中的孤石,独自承受着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
正如杜玉明所说,第五军的96师由于是从长安地区整训完成南下出发滇省,
如今为了补充补给还在川省境内。
而第二批预备入缅的部队却已经进入了滇省各地区。
除了中央军系统的部队在第五军周边扎营外,
在保山附近的板桥、金鸡、辛街等地,也陆续出现了大量川军的集结点。
这些来自天府之国的川省各地子弟兵,穿着略显破旧的草黄色军装,打着绑腿,背着斗笠沿着略显狭窄的街道行进时。
街道两旁,早已挤满了闻讯而来的民众。
商人、学生、农夫、妇孺……人们挥舞着临时制作的小纸旗,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崇敬的笑容。
“欢送川军将士出国远征!”
“驱逐倭寇,扬我国威!”
欢呼声、掌声、鞭炮声汇成一片,震耳欲聋。
对于这些大多出身贫寒、在内战中辗转、又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川军士兵而言,
何曾见过如此隆重而真诚的场面?
他们一向被视为“杂牌”,
装备差、补给少,
往往在最艰苦的战场上承担最残酷的任务。
此刻,面对这山呼海啸般的热情,许多士兵黝黑的脸庞上竟露出了腼腆甚至不知所措的神情。
队伍的步伐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庄重,军官们也挺直了腰板,努力维持着军容。
这种热烈的根源,深植于近代华夏的集体记忆。
自前清晚期以来,华夏大地饱受列强欺凌,战火总是在自家的田园庐墓间燃烧。
除了前清甲午年间在高丽与日军的那场悲壮之战,
何曾有过堂堂正正出国作战、援助邻邦的经历?
因此,无论是军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将这次入缅作战视为一件破天荒的光荣之事,
是洗刷国耻、彰显国格、扬威异域的壮举。
这种情绪也体现在满城的标语上。
除了民众自发书写,还能看到一些由缅甸华侨商会等组织张贴的中文、缅文双语标语,格外醒目:
“华夏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
“加强中英军事合作!”
“缅甸是华夏最好的邻邦!”
“驱逐倭寇,扬威异域!”
“为国争光,不胜不还!”
欢腾景象,对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作战的川军士兵而言,
不啻于闯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
热烈的欢呼和飘扬的标语固然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但另一种更原始、更强烈的冲击也随之而来。
街道两旁商铺里堆积的货物——那些他们叫不出名字的罐头、糖果、鲜艳的布匹,
甚至只是玻璃橱窗后挂着的油亮烧鹅,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许多士兵的目光。
一些老兵油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干瘪的荷包,喉结上下滚动,
眼中流露出混杂着羡慕与贪婪的神色。
他们习惯了在贫瘠中挣扎,突然面对如此丰饶、繁华的景象,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几乎本能地升起。
更让那些后期补充来的年轻士兵心神摇曳的,是街边那些穿着整洁、面容干净的女学生和当地女子。
她们投来的敬佩目光和欢呼声,在这些长期缺乏异性接触的年轻汉子心里点燃了一把火,
引起一阵躁动不安的窃窃私语和推搡。
有人试图脱离队伍去接递来的食物或鲜花,更有胆大的眼神不自觉地飘向姑娘们白皙的脖颈和纤细的手腕,
脑子里转着些上不得台面的念头。
“眼睛给老子规矩点!队列保持整齐!”
一声低沉却极具威慑力的呵斥猛然在队伍中响起。
只见一名佩戴着少尉衔的年轻军官,面色冷峻,目光如刀般扫过躁动处。
陈小川和其他许多基层军官一样,并非行伍出身的老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