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声势浩大·不敢相对·荥阳大会(2/2)
一点措施都不怎么做的!
但是,朝廷要调兵,难道又是什么一朝一夕之事?
河南这边,不对贼寇做什么阻挡,也不说组织组织军队布置防线,等到朝廷调动的军队过来之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战局可是瞬息万变的啊!
那些贼寇,在洪承畴处理完了西宁兵变往陕西赶的时候,知道避其锋芒,直接往东走,渡河行军进入河南境内;难道他们在朝廷开始调动军队往河南走的时候,不知道再一次避其锋芒,离开河南,往其他地方去?
这不就是让朝廷的大军又一次成了被遛的对象了吗!
至于说王朝初年和王朝末年在调兵速度方面的差距……朱元璋自然是了解的。
如果不是有差距,那么元朝朝廷又何苦开始任用那些地主武装,而不是直接调动隶属于元朝朝廷的军队呢?地主武装任用起来,可就不受元朝朝廷控制了啊——那最后,完全是个人私军!
元朝最后能搞出来那些两军对峙兵变宫变之类的情况,除了元朝朝廷上层自己还脑子不清醒只想着内斗这个原因,不也真是因为这底下的军队已经不能说是隶属于朝廷、不受朝廷节制了么。
大明,大明也会迎来这一天……
可问题是,现在和开国时期存在差距的,不只是调兵的速度,还有调兵的质量。即便朝廷调兵遣将,那么真正能够杀到前线作战而不溃散的军队又有多少?这样的军队,有多少必须镇守在边疆,有多少必须镇守在某个地方,有多少能够被抽调出来?
“而这个七十二营,其实就和“荥阳大会”有关。”
“首先要说,荥阳大会在部分史册上有记载,部分上没有记载;同时,史学界内对其的真实性也存在争论。”
“崇祯七年冬到崇祯八年的时候,起义军大部都聚集到了河南荥阳地区(郑州市下辖),共同商议大计。”
“参加这一大会的主要成员是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十三家”,又有“七十二营”,共计二三十万人,一同商讨作战方略。而在会议上,李自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也就是分兵作战、但也要联合应对的大体方针。”
“画面中,一群或者穿着盔甲、或者只着布衣的男子聚在一起,每个人的神情都有些凝重,但又并不颓丧,各自说着自己的见解,时不时还发生争执。
就在一个看起来不似汉人的男子面露不愉的时候,一名相对比较年轻的男子站了起来,打断了即将开始的争执:“匹夫可奋臂,况十万众乎?今吾兵且十倍官军,虽关宁铁骑至,无能为也。计唯有分兵,各随所向立效,其利钝举听之天。”
这一番话明显说到了大部分人的心里,所以,当下一群人也没有继续争执下去,而是都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