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声势浩大·不敢相对·荥阳大会(1/2)
“按照史书描写,属实是声势浩大:“旌旗蔽空,甲光耀日”“南尽南山,北尽河曲,波压云涌而至”“连营数十里”“路阔五六里”……”
“这样的景象,纵使夸大,但也确实非常声势浩大,所以河南巡抚吓得不轻,面无人色,飞快上书请求朝廷立刻调兵过来,当然,朝廷的速度根本没有这么快——这也是王朝末年的一个特点了,虽然受限于道路交通传信物资准备等多方面因素,古代的调兵速度就不可能那么快,但是通常王朝初年的速度和王朝末年的速度还是天差地别。”
“起义军进入河南之后,大体上分成了三路:一路,走陕州(陕县)渡河,北上,往山西境内而去;一路,走武关,通过南阳地区往南走,进入湖广地区;一路,往东走,在河南境内活动。”
“不过随后,往山西的起义军再一次渡河,到了商丘地区,又回到了河南境内;前往湖广的起义军也又一次转向,回到了河南南阳地区。”
“而崇祯八年正月,河南地区的起义军情况,在朝廷的奏报中总算有了一个大体的统计:“大小七十二营之贼,有二三十万之多,蜂屯伊、嵩、宛、洛之间,有侵汝宁、郑、宋之意”。”
“呵呵,看来日后的大明也未必是不知道这些贼寇的动向,而是根本无能为力啊!”朱元璋冷笑。
之前他对于这些贼寇四处流窜,东南西北好一通晃悠却没什么损失、大明也没有给他们来个剿杀就不爽,但是他一直是以为大明根本没能搞明白这些贼寇的动向。
至于说原因,那也很简单,比如,这些贼寇化整为零,悄悄摸摸从一些山川之间绕行,根本不走大明布置有军队或者岗哨的地方;比如,这些贼寇专门挑一些没有什么抵抗能力的小县城攻击,当地官员根本来不及送出消息就被杀了,所以也没有消息传达;比如,大明裁撤了那么多驿站,少了许许多多可以通信的渠道和方法外,也少了许许多多的耳目……
但是,他还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之前的推断很可能是错的!
大明未必是不知道这些贼寇的动向,而是知道他们的动向,且知道的清清楚楚,都能看见他们行军了!只不过是无能为力,地方上根本不敢与之为敌,只是坐视贼寇们行军,随后才仓皇给朝廷上报消息……
哈!真是可笑!
大明的官府,到了日后,竟然成了这个样子!
而大明在地方上的驻军……倒是也不必提了,卫所都糜烂成了那个样子,地方驻军又能变成什么样?想来这些地方官员不敢对上这些贼寇,多半也是因此——实在是有心而无力。
有心杀贼,但是却根本无兵可用,又能如何?
别调动了地方的大军,结果这些军队却是一触即溃,直接把物资武器粮草等全都白白送给了敌人,还指不定有多少大明的士卒最后转头投了敌。
朱元璋深深闭目。
卫所的糜烂,军制的败坏,终于又展现出了一个可怕的后果啊……
这么多贼寇,就这么旌旗招展,毫不遮掩,堂而皇之地渡河、行军、进入河南境内,而河南的官员也好、驻军也罢,竟也是无人敢动,只愿意在旁边默默观看,或者收集一些信息,然后全都写在奏折上,上奏朝廷,就坐等朝廷调兵遣将过来河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