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志通俗演义白话文版 > 第235章 蜀后主舆榇出降

第235章 蜀后主舆榇出降(2/2)

目录

萧常评论说:

《春秋》的道义主张,国君应为国家而死,所以说“君主为国家而死,为国家而灭亡”,意思是不能抛弃国家,苟且偷生。我看谯周的主张,私下为汉朝灭亡感到悲痛,而谯周的罪过是杀了也抵偿不了的。那曹氏是国家的叛贼,是我们不共戴天的仇人,哪有身为天子,却自己向仇敌屈服,效仿平庸之人和贼人的见识,忍受耻辱来求活命的呢?当时,将领们在外面领兵,还有不少于几万人,不出十天就能用檄文召集而来;如果作战不能取胜,迁都到南方去,等待各地赶来救援的军队,魏兵远道而来,势必不能久留,我们跟在他们后面追击,或许能挽回损失。从前汉高祖多次差点落入项羽手中,最终却能击败项羽,就是因为他没有因屡次失败而自暴自弃。况且钟会、邓艾擅长用兵,能比得上项羽吗?绵竹的战败,能比得上成皋的失利吗?诸葛瞻的战死,又能比得上太公、吕后被楚军俘虏吗?何况百姓拥戴汉朝的心意还没断绝,姜维到钟会那里,将士们愤怒到拔剑砍石头,形势虽然战败但人们仍想奋勇作战,为什么偏偏要听从一个狂妄书生的话,效仿平庸之人和贼人的见识,仓促做出让国家灭亡的举动呢?那个谯周,平时的议论就不拥护汉朝;事情来得仓促,他当然会这样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句话能让国家灭亡”吧?如果当时,再有一个像北地王刘湛那样的男子站出来,在朝廷上据理力争,分析利害,斩杀谯周来祭鼓;君臣同心,激励将士,背城一战,或许还能不亡国!真是可悲啊!

后主听说北地王刘湛自刎而死,就派人安葬了他。

第二天,魏兵大批到来,后主率领太子、各位亲王以及文武大臣六十多人,反绑双手、车载棺木,从北门出去十里之外投降。邓艾扶起后主,亲自为他解开绑绳,烧掉了棺木和丧车,一同乘车进入成都。于是成都的百姓都拿着香花迎接。邓艾封后主为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各位亲王都封为驸马都尉,文武官员各按品级授予官职。他请后主返回宫中,张贴告示安抚百姓,交接仓库物资。又命令太常张峻、益州别驾张绍,去招抚各郡的军民。还派人去劝说姜维归降。邓艾听说黄皓奸诈阴险,想把他抓来斩首。黄皓用金银财宝贿赂邓艾身边的人,因此得以幸免。这一天,汉朝灭亡。后来有史官作诗感叹先主创立基业、后主荒废基业,诗中写道:

亿昔楼桑起义兵,纵横万里誓中兴。

南阳聘得忠臣出,西蜀方能霸业成。

列曜煌煌沉渭水,雄师暗暗度阴平。

君臣自缚同舆榇,今古令人忆孔明。

又有史官作诗感叹后主道:

祈哀请命拜征尘,盖为当时宠乱臣。

五十四州王霸业,等闲抛弃属他人!

评论说:

后主当他任用贤明的丞相时,就能成为遵循事理的君主;当他被宦官小人迷惑时,就变成昏庸糊涂的君主。“白色的丝没有固定的颜色,只看用什么来染它。”按照礼制,国君继承帝位,要过一年才更改年号,而章武三年就改称为建兴,考察古代的礼制,这是违背礼制的。另外,后主不设置史官,没有负责记录的官员,因此行事多有遗漏,灾祸异常也没有记载。诸葛亮虽然通晓为政之道,但像这类事情,还有不够周全的地方,然而他执政十二年而年号不变,多次发动战争而不随意颁布赦免令,不也是很卓越吗!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这些制度渐渐荒废了。优劣由此可见了。

邓艾夺取了成都,派人前往洛阳报告胜利的消息去了。

再说太仆蒋显到了剑阁,进帐拜见姜维,传达后主的敕命,说起归降的事。姜维大惊失色,说不出话来。帐下众将领听了,一起愤怒怨恨,咬着牙、瞪着眼,头发胡须都竖了起来,拔出刀砍向石头,大声呼喊:“我们拼死作战,主公为什么先投降了啊!”哭嚎的声音,几十里外都能听到。姜维见众人仍心向汉室,就用好话安抚他们说:“众将不要担忧。我有一个计策,可以恢复汉室。”众人都急忙询问计策。不知是什么计策,暂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