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蜀后主舆榇出降(1/2)
再说彭和到了东吴,拜见吴主孙休,呈上诸葛瞻的求救书信。孙休立刻和丞相濮阳兴商议。濮阳兴上奏说:“吴、蜀既然已经结盟,应当前去救援。”孙休命令大将军丁奉,率领军队从寿春撤回;又命令孙异领兵与丁奉会合,一起向沔中进军救援。军队已经出发,彭和这才返回蜀地。
再说后主在成都,得知邓艾夺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经战死,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身边的大臣上奏说:“城外的百姓,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哭声震天,都在各自逃命。”后主十分惊慌,忽然探马报到,说魏兵已经逼近城下。众官员商议道:“兵力微弱、将领短缺,难以抵挡敌军,不如趁早放弃成都,逃往南中七郡,那里地势险峻可以自保。再借助蛮兵的力量,日后再来收复失地也不晚。”后主便想向南逃亡,光禄大夫谯周劝谏说:“不行。南蛮是长期叛乱的人,平时对他们没有恩惠,如今要是投奔他们,必定会遭遇大祸。”文武官员又上奏说:“蜀、吴既然已经结盟,现在事情紧急,可以投奔东吴。”谯周又劝谏说:“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在别国还能做天子的。我预料魏国能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如果向吴国称臣,那是一次屈辱;如果吴国被魏国吞并,陛下再向魏国称臣,就是两次屈辱了。如今吴国还没有臣服魏国,形势上我们不得不受他们控制,礼节上不得不屈服。如果陛下降顺魏国,魏国不分割土地封给陛下,我请求到京城去为陛下力争。”于是呈上奏疏说:
光禄大夫臣谯周奏道:我私下考虑到陛下因北方军队深入,有逃往南方的打算,臣愚昧地认为这并不妥当。为什么呢?南方是偏远的夷人之地,平时没有贡品供奉,还屡次反叛,当年丞相用兵力逼迫他们,走投无路才勉强顺从。后来向他们征收赋税,用来供给军队,导致他们心怀怨恨,这是会给国家带来祸患的人。如今陛下因处境窘迫,想前去依附他们,恐怕他们必定会再次反叛,这是其一。北方军队前来,不只是为了夺取蜀地而已,如果陛下逃往南方,他们必定会趁着我军势力衰弱,及时追击,这是其二。如果到了南方,对外要抵御敌军,对内要供给陛下及随从的用度,花费巨大,又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获取物资,必然会过度消耗各夷族的资源,他们必定会迅速反叛,这是其三。从前王郎在邯郸冒用帝王称号,当时世祖在信都,被王郎逼迫,想放弃信都返回关中。邳肜劝谏说:“明公如果西还,那么邯郸城的百姓绝不会忍心丢下父母、背叛城主,而千里迢迢护送您,他们逃亡反叛是必然的。”世祖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攻破了邯郸。如今北方军队到来,陛下向南逃亡,实在担心邳肜的话会在今天应验,这是其四。希望陛下尽早做好打算,还能获得爵位和土地;如果执意逃往南方,到了走投无路才投降,那祸患必定深重。《易经》说:“‘亢’的意思,是只知道得到而不知道失去,只知道存在而不知道灭亡;知道得失存亡的道理而又不偏离正道的,大概只有圣人吧!”这是说圣人知道天命而不会固执强求。所以尧、舜因为儿子不好,知道上天有别的授命,就寻求贤能之人传授天下;儿子虽然不贤,祸患还没显现,就把天下传给别人,何况如今祸患已经到来了呢!所以微子作为殷王的兄长,反绑双手、口衔玉璧归降武王,难道是他乐意这样做吗?是不得已啊。
后主听从了谯周的劝谏,正要出城投降时,忽然从御屏风后面转出一个人,厉声骂道:“苟且偷生的腐儒,怎敢胡乱议论国家大事!自古以来哪有天子投降的道理?应当斩杀这个贼人!请允许我出战!”后主看去,是自己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湛。后主共有七个儿子:长子刘璿,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瓒,五子就是北地王刘湛,六子刘恂,七子刘璩。七个儿子中只有刘湛自幼聪明,英气过人,其余几个都性情懦弱。后主对刘湛说:“如今大臣们都主张投降,你偏要仗着一时的血气之勇,想让满城百姓流血吗?”刘湛说:“从前先帝在世时,谯周从未干预过政事。如今他胡乱议论国家大事,竟敢说这种惑乱人心的话,太不合情理了。我私下估计成都的兵力还有几万,姜维的大军都在剑阁,如果他们知道魏兵侵犯京城,必定会赶来救援:到时候内外夹攻,定能立下大功。怎能听信腐儒的话,轻易放弃先帝创下的基业呢?”后主呵斥道:“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天时!”刘湛磕头哭着说:“如果真是到了理穷力竭的地步,灾祸必定降临,那我们父子君臣就应当背城一战,一同为国家而死,也好去见先帝。为什么要投降呢!”后主不听,命令身边的大臣把他拖下殿阶。刘湛奋力挣扎着大哭道:“我的祖父创立这份基业多么不容易,如今一旦放弃,我宁愿死也不受这份屈辱!”后主下令把他推出宫门,随后命令谯周写降书,派遣私署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和谯周一起带着玉玺前往雒城请求投降。
当时邓艾每天命令几百名骑兵去成都侦察,看到成都竖起了降旗,非常高兴。不久,张绍等人到达,邓艾让人迎接他们进入营中。三人趴在台阶下,献上降书和玉玺。邓艾拆开降书观看,降书上写道:
降臣刘禅恭敬地致书于征西将军麾下:我私下听说“杯勺中的水,终究要归入江湖;燕雀之类的鸟,必然栖息在梁栋之上”。想到我刘禅等人局限在江、汉一带,地处偏远,全因蜀地地势险峻、偏居一隅,冒犯天命国运,岁月渐渐流逝,于是与京城相隔万里。每每想到黄初年间,文皇帝命令虎牙将军鲜于辅,宣布温和亲切的诏书,申明三方面的恩德,敞开归顺的门路,大义光明磊落,而我德行浅薄、昏庸懦弱,私下贪恋先辈留下的基业,不知不觉过了多年,没能遵循朝廷的教化。如今大魏天威震动,人神都归向有道之人,我军被王师的神威震慑,大军所到之处,怎敢不洗心革面,顺从命令!我已下令众将帅放下武器、解除铠甲,官府仓库一概不加毁坏。百姓遍布郊野,剩余的粮食留在田里,以等待大军到来后的恩惠,保全百姓的性命。想到大魏广布恩德、施行教化,宰辅大臣如同伊尹、周公般贤明,能包容万物、宽恕过错。我特地派遣私署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献上玉玺印绶,请求指示告诫,恭敬地献上忠诚,生死存亡听凭恩赐,全由将军裁决。我已备好棺木等候,不再一一细说。恳请将军明察。
邓艾看完降书,非常高兴,收下了玉玺,优厚地款待了张绍等人。邓艾写了一封回信,让三人带回成都,用来安抚人心。
三人向邓艾辞行,径直返回成都,入宫拜见后主,献上邓艾的回信,详细讲述了邓艾款待他们的情况。后主拆开信封看信,信中写道:
邓艾私下认为,当王朝纲纪失去正道时,天下英雄就会一同兴起,像龙虎一样争斗,最终都会归顺真正的君主,这大概是天命决定的兴亡之道。从古至今的圣明帝王,直到汉、魏时期,接受天命而称王的,没有不在中原地区的。黄河出《河图》、洛水出《洛书》,圣人依照它们来开创宏大的基业,不遵循这个道理的,没有不覆灭的。隗嚣凭借陇地而灭亡,公孙述占据蜀地而覆灭,这些都是前代留下的前车之鉴。当今圣上明智聪慧,宰相忠诚贤德,将能与黄帝、轩辕氏媲美,功绩比得上前代帝王。我奉命前来征伐,很高兴听到您的善举,果然劳烦使者前来,告知归顺的诚意,这不是人为的安排,难道不是上天的启示吗!从前微子归降周朝,实在是受到上宾的待遇,君子像豹子一样转变,道义记载在《周易》之中。您的来使言辞谦逊,还按礼仪备下棺木,这些都是前代贤哲归顺的典范。保全国家是上策,攻破国家是下策,倘若不是通达明智之人,怎么能明白王者的道义呢!我们相见的日子不远了,先写这封信说明。邓艾再拜。
后主看完信非常高兴,立刻派遣太仆蒋显带着敕令,让姜维早日投降;又派遣尚书郎李虎,把户籍文书簿册送给邓艾:蜀地共有住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披甲的将士十万二千人,官吏四万人,仓库存粮四十多万,金银二千斤,锦绮丝绢各二十万匹。其余物资在仓库中,来不及一一登记造册。后主选定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城投降。
这时北地王刘湛听说了这件事,怒气冲天,就带着剑进入宫中。他的妻子崔夫人问道:“大王今天脸色不一样,是为什么呢?”刘湛说:“魏兵快要到了,父王已经接受了降书,明天君臣就要出城投降。我打算先死,去见祖父,绝不向别人屈膝投降!”崔夫人说:“好啊!好啊!死得其所!请允许我先死,大王再死也不迟。”刘湛说:“你为什么要去死呢?”崔夫人说:“大王为了尽孝而死,我为了尽节而死,道理是一样的。丈夫死了妻子也跟着死,何必问呢!”说完,一头撞在柱子上死了。刘湛把三个儿子杀死,又割下妻子的头颅,提着来到昭烈庙中,趴在地上哭道:“孙儿的一片忠心,祖父是完全知道的!我实在羞于见到祖宗的基业被抛弃给别人,所以先杀了妻子、儿女来断绝牵挂,再用自己的性命来报答祖父!祖父如果在天有灵,会知道孙儿的心意!”大哭一场,眼中流出鲜血,自刎而死。蜀地的人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悲痛的。后来有史官作诗赞颂道:
君臣甘屈膝,何特少忠良?
可惜西川土,堪嗟北地王!
哭声闻四远,血泪洒千行。
妻子先诛绝,来朝汉己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