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 > 第1299章 于伟正余怒未消,周宁海多方打听

第1299章 于伟正余怒未消,周宁海多方打听(1/2)

目录

在市委小会议室里,听到市委书记于伟正直言要把那个“王八蛋的权威人士”揪出来,我的心里不由得一紧。

“王八蛋”这三个字从于伟正书记口中说出来,实在是太过刺耳。

于伟正书记不像钟毅书记,或者已经调任部委的庆合市长那样,是土生土长、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摸爬滚打上来的干部,有时急了在大会上拍桌子骂人也是有的。

于书记自打从省委组织部调到东原担任市委书记以来,一向给人的印象是沉稳持重,修养极好,我还从未见过他当众在如此正式的会议场合,用这么直白甚至带着市井气息的字眼来表达情绪。

但是,以我这些年跟在领导身边工作的经验来看,这世上就没有从不发火、不骂人的领导。如果没听过哪位领导骂人,那只能说明你还没进入他真正核心的圈子,没被他当作能交底、能派急难险重任务的自己人,或者说还没有挨骂的资格。

任何一级的领导,首先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绷不住的时候。

像省委赵书记那样举重若轻的人物,据说在关键时刻,面对落实不力的情况,也会疾言厉色,痛加斥责。

于伟正书记今天能当着我们这些干部说出“王八蛋”这三个字,一方面说明他内心确实动了真怒,压力巨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这个房间里的人,至少此刻,是被他划入了需要共同面对危局、必须一致对外的“自己人”圈子里的。

于伟正骂完这一句之后,胸中的闷气似乎舒缓了一些,他目光扫向左右两边的代市长王瑞凤和副书记周宁海,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沉稳,问道:“瑞凤同志,宁海同志,你们两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没有?”

王瑞凤市长轻轻摇了摇头,周宁海副书记也表示没有。

于伟正的目光随即越过众人,落在我和晓阳身上,点了点头,说道:“瑞凤同志,朝阳同志,还有晓阳副秘书长,你们三个,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在众人含义各异的目光注视下,秘书林雪动作轻捷地从后面帮于伟正书记挪开椅子。于伟正书记站起身,没再看其他人,径直走出了小会议室。我和王瑞凤市长、晓阳交换了一个眼神,赶忙起身,紧跟着走了出去。

市委书记的办公室就在同层楼的不远处。我们走进这间宽敞的办公室时,于伟正书记已经走到了窗边,背对着我们,看着楼下的院子。几分钟后,秘书林雪端着泡好的茶进来,于伟正书记转过身,摆了摆手说:“林雪,不用泡茶了,我和他们长话短说,你把门带上就好。”

林雪会意,轻轻将茶杯放在茶几上,脚步放得更轻,退出去,从外面把门悄无声息地带严实了。

于伟正书记先是叉着腰,可能觉得这个姿势也不太得劲,又背起手,这才面向代市长王瑞凤,开口问道:“瑞凤同志,和老张那边联系上了没有?搞清楚这个《法制观察》报,到底是归哪个部门主管的?”

王瑞凤市长立刻回答:“书记,已经联系过了。张部长那边说他会帮忙问问,但他也提醒,首都的媒体,尤其是一些专业报刊,关系盘根错节,直接干预报道内容很难,最好还是从了解情况、沟通解释入手。主管部门应该是司法系统。”

“嗯,”于伟正书记沉吟了一下,“这件事,你多上心。既然老张点了朝阳,必要的话,让朝阳去一趟首都。到时候,让宣传部的白鸽部长也跟着一起去,显得更正式。”

于伟正书记说着,又看向晓阳,特意补充了一句:“要是去的话,晓阳同志你也去。关键时刻能帮你们出出主意。现在火车不是已经通了吗?到了那边,要想方设法,务必搞清楚两件事:第一,这篇报道的记者,到底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特别是那些我们内部操作的细节;第二,他提到的那个所谓的‘权威人士’,到底是谁?或者说,他暗示的是谁?东原改革开放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大局稳定,不能因为一篇不负责任的报道,就把大好形势给打乱了,打没了!”

于书记说话前,单手成拳,锤了锤桌子,语气变得更加沉重:“今天,省委赵道方书记,还有省委思成副书记,都亲自给我打了电话。两位领导啊还算包容,但要求很明确,也很坚决:市里人大会议马上要开了,确保会议期间绝对不能出任何影响稳定的事件!我是给赵书记立了军令状的!瑞凤市长,下午我们两个就去省城,亲自向赵书记、何书记当面汇报清楚这件事。”

听到于伟正书记安排我去首都对接张叔的关系,我心里微微一动。

张叔让我来牵这个线,到底是什么深意?难道这件事的背后,还牵扯到东洪县?

毕竟,按照常规,这种对接媒体、沟通上级主管部门的事情,完全应该由省委宣传部或者市委宣传部出面,公对公地办理,反而更顺畅,也更合乎程序。让我一个东洪县的县长去参与,甚至牵头,显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反而容易惹人闲话。

于伟正书记和王瑞凤市长又简单核对了一下省里两位主要领导电话里透露出的信息和态度。

总体感觉,省里对东原市接二连三出现涉及干部、特别是公安系统干部的负面报道,非常不满。

这也可以理解,单从“公安局一把手私赠子弹给社会人员”这个事件本身来看,性质是严重的,无论如何处理田嘉明,从纪律角度似乎都说得过去。

但如果结合田嘉明在东洪县抗洪抢险中挽救上万群众生命的功绩来看,那几颗子弹的问题,似乎又显得不那么致命了。可现在舆论被煽动起来,压力层层传导,使得省里在处理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社会影响和舆论压力,而不是单纯地功过相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