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生产力和运输,相辅相成(2/2)
就一个小小的运输问题,就要了两个庄子的人命。
古代运输难,就导致一个问题,越是偏远的地方,就越是不种经济作物。
因为要维持基本的吃饭需求。
经济作物换不成粮食的话,就得饿死。
种粮食的话,好歹饿不死。
可有些地方就适合种经济作物,不适合种粮食。
那也不行,必须种粮食。
这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只要解决了运输问题,王庄就可以安心种棉花,李庄就可以安心种粮食。
都不会挨饿受冻。
这就是合则两利。
把一个国家看成一个人,交通运输就是血管。
血管负责给身体各部位供能。
便利的交通负责给国家供能。
眼下水泥路的发展还仅限于京畿地区。
也就是应天府周围。
想要建成贯穿南北的水泥路或者铁路,还不知道要多久。
运河疏通也是个大工程。
朱吾适自然而然就把发展北方的关键放在了海运上。
他已经查过资料了,如果在合适的季节出发,从直沽到广州,最快也不过仅需数十天。
是的,数十天是仅需。
这可不是六百多年后,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
这都已经算快的了。
天气不好的时候,可能要数月呢。
而走陆路的话,好吧,陆路不仅难走,时间长,更重要是,大量物资的运输非常费劲儿。
基本上要走内河漕运。
这个过程比海运天气不好的时候耗时还要久。
因为很多地方需要水陆转换或更换船只,这些都是需要人工和时间的。
海运就没有这个烦恼了。
选个合适的天气,只要你船够大,能装很多货。
然后就那一船人,也不用来回折腾,一口气儿到广州就行了。
省时省力!
而时间和劳动力,就是金钱。
以朱吾适的能力,他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将直沽发展成北方的物资集散地,工业中心,经济中心。
北方广袤大地上的货物经由陆路到达直沽。
然后在直沽装船,经由海运,运送到大明南方地区。
再从南方地区购入当地特产,回到直沽,经由陆路卖到北方广袤大地上。
经济这不就盘活了嘛。
到时候在渤海口再弄个中转站,大明中心的货物还可以转运到cx半岛。
再野一些,还可以从直沽港口,直接出发前往西方呢。
欧洲大陆可不全是温暖的地方。
北方的皮草未必就不受欢迎吧。
当然了,还有其他的特产,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在直沽建立港口,势在必行。
即使是六百多年后,高速公路,铁路如此的发达,甚至还有空运。
海运也没有被抛弃。
可见海运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朱吾适和朱元璋站在直沽城外聊着天,城里的人都快要急死了。
“指挥师,陛下可是到城外了,咱们真的不出去迎接吗?”
大明实行的是卫所制。
直沽由北平都指挥使使司下辖的卫所负责。
北平指挥使早就知道朱元璋和朱吾适要来直沽了。
他也早早的就在直沽等着了。
可是朱元璋到了,他反而犯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