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2章 鲁周联盟,商业帝国的奠基(2/2)
然后,他们聘请了经验老到的船老大们来组建内河船队,这些船老大们对长江和淮河水系了如指掌,能够熟练地驾驶船只,确保粮食安全地运输到交通枢纽。
这些交通枢纽城市,比如洛阳和陈留,成为了他们的中转粮仓。
在这里,粮食被妥善储存,等待进一步的运输。
接着,他们又雇佣了可靠的镖局和车马行,通过陆路将粮食运往西北、北方等缺粮地区。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他们还借鉴了军队中的“接力传递”方法。
在主要的运输线路上,他们设立了补给站,当车马到达时,可以迅速更换新的车马和人手,继续前行。
这样一来,不仅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还减少了粮食在途中的损耗。
“鲁周商号”所提供的粮食不仅质量上乘,价格也十分公道合理,而且供应非常稳定。
这样一来,原本那些零散的粮商们的市场份额就被迅速地挤占了。
甚至,“鲁周商号”还开始承接一些地方官府的常平仓补库业务。
经过一年的经营,仅仅是粮食这一项业务,“鲁周商号”就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积累起了巨额的资金。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成功,让王胤和王霖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有了如此良好的开端,他们决定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将目光投向那些利润更为丰厚的丝绸和茶叶行业。
这两个领域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而且市场需求也相当旺盛。
丝绸与茶叶,乃是大秦帝国对外贸易的王牌,也是国内上层社会彰显身份的象征,利润空间极大。王胤看准了其中蕴含的品牌溢价。
他们投入重金,在杭嘉湖平原最好的桑蚕产区,圈下大片桑园,建立“皇家织造”工坊(虽非官方,但打着亲王旗号,俨然官方背景)。
他们并非简单收购生丝,而是从源头控制质量,引进更优良的桑树品种和蚕种,聘请苏杭地区的织造名家担任技术总监,对缫丝、纺线、织造、染色、刺绣等每一道工序都制定严格标准。
王胤甚至亲自参与设计了数款融合了宫廷元素与新潮图案的锦缎纹样,命名为“鲁王锦”、“周云缎”,定位高端市场。
茶叶方面,他们在武夷山、西湖龙井等核心产区,或收购或合作,控制了数千亩优质茶园。
他们要求茶农按照特定时节、标准采摘嫩芽,并高薪聘请制茶大师,改进炒青、发酵工艺。
王霖尤其注重包装,定制了精美的景德镇瓷罐、紫砂壶和桐木盒子,上面均刻有“鲁周名茶”的印记,极尽奢华。
销售渠道上,他们采取了“直营+授权”相结合的模式。
在咸阳、洛阳、临淄等一线大都市,开设气派的“鲁周宝号”旗舰店,店内装潢典雅,店员皆经过严格培训,熟知产品知识,服务周到。
在二三线城市,则寻找有实力的当地商人作为代理商,但严格控制零售价格和形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