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7章 文臣殿前献良策(2/2)
霍光强调法制,是从国家治理的底层逻辑出发,老成谋国,其言凿凿,令人信服。
随后,又有几位文臣就教育、文化、民生等具体领域提出了自已的见解。
有的建议在各州府广设官学,教化百姓;有的提议整理典籍,修撰国史。
有的关注漕运损耗,提出改进方案;有的则对平抑物价、救济孤寡提出了具体措施。
一时间,大殿之上,各种治国良策如泉水般涌出,智慧的星光交相辉映。
王治端坐龙椅,听得非常专注,不时微微颔首,或者对某个精妙的观点投以赞许的目光。
他身边的秉笔太监则飞速记录着要点。
文臣们畅所欲言,展示了王朝的文治韬略,另一侧的武将们早已按捺不住豪情。他们或许不擅长篇大论,但他们的见解来自于血与火的实战经验,同样至关重要。
首先站起来的是一位身材魁梧、声若洪钟的老将,正是以治军严酷、战功赫赫著称的上将军吴起。
他虽然鬓角已生华发,但腰板挺直,目光如电,抱拳行礼时,铠甲叶片铿锵作响。
“陛下!”吴起的声音如同战鼓,“末将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末将只知道,这太平盛世,是靠将士们手中的刀枪、身上的伤疤换来的!要想让这盛世长久,就必须有一支随时能战、战则能胜的虎狼之师!”
他语气激昂:“因此,末将认为,当前除了诸葛丞相所说的巩固边防,更要狠抓军队本身的训练!不能因为承平日久,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要严格日常操练,考核比武,优胜劣汰。要让每一个士兵都熟练掌握杀敌本领,熟悉各种阵型变化。
还要改善军械装备,尤其是弓弩和铠甲,要精益求精。只有让我们的军队始终保持最强的战斗力,才能让任何敢于来犯之敌,有来无回!”
吴起的话简单直接,充满了军人的铁血气息,引得在座的武将们纷纷喝彩,气氛顿时更加热烈。
吴起坐下后,另一位以善于谋略、著有兵书流传后世的将军孙武站了起来。他气质更偏儒雅,但眼神深邃,透着运筹帷幄的自信。
“陛下,吴将军所言极是,军队战力是根本。然,末将以为,力与智需结合。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为将者,不可不察天时、地利、人和。”
孙武侃侃而谈,“譬如,对主要潜在敌国的兵力构成、作战特点、后勤补给,乃至其将领的用兵习惯,都需派精干细作长期打探,做到知已知彼。
又譬如,我国边境地形复杂,有山川、有沙漠、有江河,需针对不同地形,研究相应的攻防战术,甚至提前进行适应性演练。如此,方能未战而先庙算胜,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孙武的发言,将军事提升到了战略和艺术的层面,补充了吴起强调的“勇”与“力”,展现了武将并非只有匹夫之勇。
这时,另一位传奇名将,以善于用兵、出奇制胜著称的韩信,带着自信的微笑站起身来。他年轻一些,但战功卓著,眼神中闪烁着机智与果敢。
“陛下,孙将军高见。末将补充一点,战场之上,‘势’之运用,至关重要。”韩信善于创造和利用态势,“这个‘势’,既包括地形之势,也包括士气之势,更包括心理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