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7章 文臣殿前献良策(1/2)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会的气氛愈加热烈。
按照惯例和皇帝的暗示,讨论国是的环节悄然开始。这并非正式朝会,氛围相对宽松,鼓励畅所欲言。
首先起身的是位居文臣之首的丞相,智慧化身般的诸葛亮。
他虽年近五旬,但依旧羽扇纶巾,风度翩翩,眼神清澈而充满智慧。
他轻摇羽扇,向御座躬身一礼,声音清越:
“陛下,今日盛宴,足见陛下与民同乐、君臣同心之盛意。然,臣窃以为,居安思危,方为长治久安之道。”他开门见山,将话题引向国家安危。
“如今我朝虽繁荣昌盛,万国来朝,然树大招风,周边如北漠狼族、西陲羌戎、乃至隔海相望的倭国,皆对我朝富庶虎视眈眈,犹如群狼环伺,不可不防。”他的分析冷静而深刻,“因此,臣以为,当前要务,首在巩固国防。
一方面,应继续加强边境关隘的修缮与增筑,尤其是一些战略要地,需派重兵驻守,完善烽燧预警体系。
另一方面,”他话锋一转,“强国必先强经济。需进一步鼓励农商,疏通漕运,降低赋税,藏富于民。国库充盈,兵精粮足,方能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外敌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一番话,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具体措施,逻辑严密,立刻引起了在座文武,尤其是文臣们的深深赞同,纷纷点头称是。
诸葛亮话音刚落,另一位以识人善任、善于谋划著称的重臣,御史大夫商议便站起身来。
他年纪稍轻,目光锐利,显得干练十足。他拱手道:
“陛下,诸葛丞相高瞻远瞩,臣深表赞同。然,无论是巩固国防,还是发展经济,其根本,在于‘人才’二字。”
他直接点出了核心,“昔齐桓公用管仲而霸,秦孝公用商鞅而强。可见,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他继续阐述:“我朝现有科举取士,固然是选拔人才之正途。然,科举所取,多为通经史、善文章之士,对于精通实务、擅长技艺、勇猛果敢等各类专才,选拔途径或显不足。
臣建议,可在科举常科之外,增设‘制科’,由陛下下诏,特招诸如精通水利、算术、律法、边务乃至奇技巧器之专门人才,量才录用。
同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不仅看其政绩,更要察其品行、观其潜力,使贤能者上,平庸者下,如此,则朝堂之上,英才济济,何愁国家不兴?”
商议的建议,着眼于制度创新和人才多样性,补充了诸葛亮的方略,显示出文臣群体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紧接着,以稳重、恪守礼法著称的太尉霍光也缓缓起身。他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诸公所言,皆切中要害。然,老夫以为,治国之基,在于‘法度’。无论发展经济、选拔人才,还是巩固国防,若无严明的法度作为准绳,则易生混乱,乃至滋生腐败,动摇国本。”他引经据典,“《韩非子》有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他提出具体建议:“臣请陛下敕令有司,对现有律令进行系统梳理,去除繁苛,弥补疏漏,务求简明易行,令天下皆知所避就。
同时,需大力整饬吏治,严惩贪腐,确保律令能够公正执行。法立而行,则纲纪振,百官畏法而尽职,百姓守法而安居,此乃盛世长久之根本保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