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大国院士 >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宇宙大脑’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宇宙大脑’(2/2)

目录

毕竟整个CRHPC机构中研究超光速粒子突兀消失的学者不知道有多少。

那么当这些Dalitz二维分布图清晰的摆在所有人的眼前时,这份质疑顿时烟消云散。

.....

看着绘制出来的数据信息图,徐川继续说道。

“宇宙本身可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我们尚未知晓的运行机制或结构。超光速航行作为一种极端现象,就像是一个拥有最高权限的进程,它的执行会被这个底层系统“记录在案”。”

“想象一下,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软件,当一个程序发生严重错误时,系统会生成一个崩溃报告。”

“而如果我们将超光速航行技术看做对宇宙时空结构的一次“冲击”,这些规律性讯号就是时空结构自身生成的“错误报告”或“调试信息”,只是偶然地被我们的数据库系统捕获了。

“而从我们的数据库中捕获的这些它们规律性强,与背景杂波不同,因为它们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支配宇宙运行的数学规律,而不是我们日常感知的物理现象。”

“它们可能一直以某种形式“潜在”地存在于量子真空或信息场中。超光速航行这一极端事件,就像一个强大的触发器,改变了观测者(我们)的意识状态或接收能力,使得我们恰好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数据库)观测到了这些一直存在的模式。”

听到这个解释,坐在台下的众多学者几乎都要沸腾了起来。

因为这听起来,实在是有些过于匪夷所思。

有人忍不住大声的喊问道:“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宇宙本身就存在着生命或意识?”

“它就像是一个拥有智慧的生命一样,时刻的观察着宇宙中的每一个星系,每一个星球,每一种生命!”

事实上,‘宇宙有灵论’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学术界。

这种想法在哲学、科幻和现代科学中都有深厚的根源。

它是一个非常迷人且古老的猜想,提出者将宇宙的宏观结构与人类意识中最复杂的微观结构相类比。

比如结构上的相似性,网络化。

人的大脑是由约860亿个神经元通过约100万亿个突触连接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

智慧并非存在于单个神经元中,而是诞生于整个网络的动态交互之中。

如果是从这方面来看,宇宙同样有着类似的性质。

庞大的宇宙通过恒星、星系、星系团共同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宇宙大脑’。每一颗恒星每一个星系都像是这个大脑中的一个神经细胞。

而如果是从可观测宇宙的结构图,无论是星系图还是暗物质绘测图来看,这个网状结构在视觉上与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图惊人地相似。

就像是人类的大脑使用电信号传递信息一样,宇宙的大脑也可以通过恒星之间的光来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结构上的类比是这个想法最直观的基础。

而除了结构上的相似性与网络化以外,大脑与宇宙复杂系统的共性也同样表现出了一致性。

比如它们都表现出自组织、涌现和动态演化的特性。

从复杂科学的角度看,不同的系统如蚁群、互联网、大脑、城市在达到一定复杂度时,可能会遵循某些相似的底层规律。

因此,宇宙作为一个终极复杂系统,可能也遵循这些规律。

除此之外,在一些哲学与神秘主义传统中,认为意识是宇宙的基本属性,遍布于万物之中也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东西。

就如同吠陀哲学中的“梵我如一”,或者某些形式的泛神论,即神与宇宙是同一的,宇宙本身就是一种神圣意识的体现。

不过尽管这些想法很有意思,但科学上目前还无法证实,甚至面临巨大的挑战。

比如缺乏沟通机制,时间尺度的不匹配等等。

大脑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通信,这种通信是高度定向、快速且精密的。

而宇宙中天体之间的主要相互作用是引力,其传播速度也是光速,但强度极其微弱,且作用速度相对于宇宙的尺度来说非常缓慢。

恒星之间并没有像神经元那样进行“信息交换”的快速、高效机制。它们更多的是相互施加一种缓慢的、持续的牵引力。

而且,如果说人类思考一次的时间尺度是毫秒到秒。

那么从宇宙尺度上来说,无论是结构的演化,还是光从宇宙的这端传递到另一端,时间尺度都是以亿年为单位计算的。

所以即使宇宙真的有某种“思想”,这个思考过程也缓慢到我们几乎无法用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去感知或理解。

它的一个“念头”可能就需要跨越整个星系的一生。

当然,这并不能否认宇宙就无法诞生出自己的意识或念头。

或许它‘完整’思考一次的时间可能需要上千亿年的时间,但这并不能排除宇宙这颗大脑会莫名的在宇宙的物理定律这个庞大底层操作系统的运行协议中设立一些规则。

如果说以前的物理学界对于这种说法嗤之以鼻的话.....

那么现在在眼前这位徐教授的支持下,宇宙拥有着自己的生命或自己的意识,甚至能够在底层的物理规律中设置某些不可逾越的规则....这似乎也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就像是现在,当人类文明展开超光速航行实验的时候,这种深层的宇宙规则就被触发了。

航行于曲率空间的超光速粒子消失,而人类文明的数学库中亦被反馈了一些来自‘宇宙规则’的日志。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