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8章 运筹(2/2)
…………
“乌骨城周遭好像有不少高句丽人建的坞堡,确实挺坚固的,当年朕率军南返的时候,还在里面休整过,足够马场的人用了,省事。”
温彦博聚精会神,没理会皇帝的插科打诨,手指移向北边的扶余城,又摇了摇头,“扶余城太过深入,若想图谋室韦,靺鞨诸部,扶余城可为前出之地,可先派兵把守。
都护府建在这里……不合适。”
李破无奈点头,“有道理,辽东都护府是要经营辽东的,虽也有守土之责,却无需时刻临阵于敌前。
更何况连突厥人都不愿多待的地方,徐茂公又怎么会把自己的都护府设在此处?”
实际上,君臣就是一句话,扶余城位置太偏了,可以当做辽东的军事重镇,却不适合作为经营辽东的都护府治所。
排除了乌骨城,国内城,扶余城,剩下的城池可就不多了。
温彦博手指西移,来到了辽水岸边。
旁边的孙伏伽,以及上官仪,还有今日值守在太极殿中的两位散骑常侍,听着君臣说话,脑海中大致都是一个念头,指点江山,运筹帷幄。
“辽东城,安市城,白岩城,新城……”
白岩城首先被温彦博排除,那是一座军事堡垒,明显是辽东城的卫城,而且是座山城,辽东城一旦失守,白岩城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其余三城同样都是高句丽辽水沿线的军事重镇,新城和安市城一南一北,分据辽水上下游,一看就是防备突厥或是中原兵马渡河的屯兵之地。
当年杨广北征,高句丽二十多万人聚集在辽水岸边,就是几乎抽调了三城的全部兵力。
可惜外强中干,隋军渡河稍稍受挫,接着便杀的高句丽人抱头鼠窜,若非杨广“节制”诸军,不然趁着高句丽人兵败之际,一鼓作气攻下辽东城也不是什么难事。
…………
这下温彦博有点难住了,三城大差不差,而且都位于辽水岸边,位置有点偏,辽东都护府建在这里合适吗?
怎么看乌骨城都是首选,毕竟徐世绩也是以智计闻名军中,他选择的地方能差的了吗?偏偏成了马场……
这事不光让温彦博心下为难,徐世绩也头疼着呢,他之所以没再跟马周商量这事,是因为自尊所致。
马周初来就给他献计献策,都还挺有道理,显然是个有才能的人,可徐世绩也不能什么事都听马周的,他得自己思量一番才能再跟马周商量。
有志气,又有主意的人都是这般,倒也不独徐世绩一个。
而在太极殿上,君臣都陷入了沉思。
李破也是个有主意的人,而且他对辽东都护府的职能理解的非常透彻,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纠结。
当初和阿史那杨环会盟于黄河之北,求同存异之间,他们决定辽东日后将由大唐和突厥共管。
但来到现在,辽东几乎是大唐独力打下来的,突厥东方汗汗帐还拖了大唐的后腿,有反复之意。
李破也是思量再三才决定还是遵守当年的约定,分享一部分利益给突厥,不然今年把东方汗阿史那陪律的脑袋砍下来送去突厥王庭也不是不可以。
如今突厥权贵们的目光都在西域,东边不管发生了什么,相信他们的容忍度会非常高。
而大唐既然选择了克制,那么之前约定的西域的利益分配上面,突厥就需要给大唐一个面子。
阿史那求罗也明显不想遵守当初两国的约定,这就是常把天神见证的诺言挂在嘴边的突厥人。
在既得利益面前,他们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贪婪嘴脸。
西域诸国对高昌的声讨估计就是这么来的,不然他们被突厥人杀了那么多的人,怎么会转头来咬高昌?
想到这个,李破也是暗叹,看来开伯尔山口是很难拿到了,当初约定的明明白白,南下南亚次大陆的这个路口,要交给大唐来掌握。
当时阿史那杨环不明所以,她根本没听说过那个地方,还以为李破在跟她说笑,顺口就答应了下来。
但阿史那求罗进兵太过顺利,而且大唐接收了很多东逃的西域部族,让阿史那求罗极其不满。
今年向大唐连番讨要,大唐皆都不准,所以裂痕已经产生,几乎没有弥合的可能,之前的约定看来还需要大唐自己去拿。
说人话你不听,非要见血,李破觉着自己的耐心正在消失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