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奋斗农家女 > 分节阅读 13

分节阅读 13(2/2)

目录

“爹,这酒是好友来东家从京城带来的。我不喝酒,都给您送来了,您老好这个,可也别喝太多了,伤身体。”苏大壮进门就看家父亲歪在炕头上抽着旱烟,在那烟雾寥寥中看不清父亲的连。

“放桌上吧”苏老爷子随手指了指桌子,让苏大壮把酒放桌子上,也没开口让苏大壮坐,转身对贾氏说:“去把老三家送来的酒放屋里去,别给我撞坏了。”

苏大壮也没管父亲有没有让自己坐,想着以后跟父亲这样的相处可能不多了,自己拉了条小凳子坐在父亲前面。“爹,以后孩儿不能常来看您,您得保重身体。开年后,孩儿会带着婉容母子几个搬去洪县,现在家里也还能赚些余钱,二宝也该启蒙了。明年去洪县就送他去跟着夫子念书,不望他有多大的成就,至少多少算个读书人”

苏大壮也不管父亲有没有理会自己,一股脑就把心里想的都跟父亲说了个遍。也许是要远行了,所以再多的不满都不重要了。平时很怕父亲的苏大壮现在居然觉得父亲其实对自己也不算太坏。

其实人就是这样,在一起时间久了都会多少产生些抱怨,离得远了反而觉得先前再多的不满都已经不重要。

、60第60章除夕上

回去的路上,苏大壮一句话也不说。虽然父亲没跟自己说几句话,可苏大壮觉得已经够了,这算是从小到大父亲对自己说过最多最中听的话了。

苏大壮主仆赶着车走后,苏老爷子倚在大门口看着伸往镇上的路很久很久,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只是嘴里叼着的旱烟杆子一直叭叭作响。那一晚,苏老爷拿出苏大壮送来的酒喝了很多,直到喝到不醒人事。

苏大壮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家里,苏母焦急的迎了出来,拉着苏大壮里里外外检查了个遍才放心。

日子就这样在苏母一针针缝制中过去。

除夕,有名大年夜。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父母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其中发“压岁钱”的环节最受苏三丫欢迎了。往年家里穷,只能大年夜吃上一顿肉,压岁钱也就只能拿到几个铜子儿。今年不同了,三个孩子的压岁钱都是父母用碎银填得满满的小红袋子装的。苏三丫长这么大还真没见过这么多的银子,不乐坏了才怪。

其实乐坏苏三丫的不是银子,是这么多银子可以买很多的好吃的,这吃过,满脑子都是吃的,这点也不知道像谁

今年的除夕不仅仅是红包跟往年不同,就连家里一起过年的人都比往年多了两倍。

一家子家里家外的大扫除完后就开始准备吃食,厨房里的事情不用苏母帮忙,家里一帮子的婆子就能搞定。由于苏大壮家是被苏家拗赶出来的,过年守岁也不用跟着老宅的人一起守,自己家一家子守自己的。

吃过晚饭后,苏母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都给下人们发下去。不管怎么说,一年到头在别的地方做工也会有个红包,只是苏家的红包包得更丰实罢了。每人包了五两银子的红包,拿到红包的吓人们眼眶都红了,平时主家给的工钱也不少,用大小姐的话说那叫工资,每月没人二两银子,这是在别的大户人家可没有的待遇。

现在的主家不仅每个季度都给下人们更换季节新衣,还从来不打骂下人,即使做错了最多就是让你改正就行了。当然,有些错是不能犯的,比如损害主家的利益,伤害主家人员等事情是不允许发生的,主家就是主家,即使对你再好也不能觉越举不是。虽然主家可能不会说你什么,但这样的做法也不好。

、61第61章除夕中

给下人们发完红包就该带苏浅浅姐弟三人了,苏浅浅觉得其实不用给自己发“压岁钱”的,只是这是风俗,也只能拿着。虽然自己也用不着什么钱,但有时候点钱在身上傍身也是一件好事。更何况明天要搬到洪县去了,该买的东西可真不少。

发完“压岁钱”一家子开始守岁,就连最小的苏三丫也精神抖擞的跟着爹娘哥哥姐姐一起。

古代的大年夜没有联欢晚会,要真坐到凌晨去还真是见痛苦又难捱的事情。于是姐弟三人让几个婆子给屋里多亮几盏灯,把家里照得跟白天差不多后,姐弟三人神神秘秘的开始回各自的屋换衣服,给爹娘表演最近排练的舞蹈。

姐弟三人换好衣服后都到姐姐的屋子集合,姐姐说好要化妆,让自己美美的给爹娘跳舞。

苏浅浅给弟弟妹妹梳理好头发后就开始给他们化妆,化完妆的苏二宝跟苏三丫像两只快乐的小鸟,笑嘻嘻的拉着姐姐就去了客厅。

姐弟三人一到客厅,把苏母还吓了一大跳。一身怪异的衣裤,奇奇怪怪的发式,红彤彤的小脸再搭上两眉之间的美人痣。漂亮是漂亮的,就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特别是姐弟三人还一模一样的衣服,跟现代大中小号差不多吧

站成一排的姐弟三人开始给父母鞠躬道贺:

我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