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唐朝地主爷 > 分节阅读 94

分节阅读 94(2/2)

目录

徐清当初和李渊说的是,温饱之后明法度,兴教化。如今温饱已经暂时无虞,除掉了沧州盗匪和世族之后,普通百姓不偷不抢,根本用不着明法度。常有一些民事纠纷却不是明法度能做消除的。于是兴教化就提上了日程。

以前的官府,眉毛鼻子一把抓,民政,刑律,国土,教化,全归县太爷一个人掌管。这自然不行。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认知是不同的,即便是圣人,一碗水也难以端平。县太爷一个人管这么多事,不是轻视了民政,就是轻视了刑律,反正管不到全面。

所以,要做事情,还得专人专事,责任到人,这也是徐清之前设立商税司的目的之一。

少年智,则国智,教育事业,关乎千秋万代,徐清不敢怠慢。天气一好起来,便要筹备建立学校的事情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徐清决定先建立教育局,招聘教师。

“告示:刺史牧民,使其有温饱,明法度,知礼法。上知有君父朝廷,下知有父母兄弟,忠孝悌义,智美体劳云云。今建教育局一所统管四县教化,再建学校二十八所,每县咦人口分多寡。再募教师六十,吃住朝廷供给,给官身。”

“告示:沧州四县原有私塾,皆需登记在册,每年考核,如有滥竽充数,误人子弟者,立即惩处。”

“告示:新建学校,学费书本一律官府供给,凡八岁童,皆可入学。”

一次三份告示贴出去,响应者如云。上一次招募干事巡街就要不少人自叹脚步太慢,没有选上,这一次,哪怕是挤破脑袋也要去混一个官身回来。只可惜,这次招的是教师。一些掏粪,做田的来应聘,奈何他们自己一字不识。只能是悲戚而去。

还有一个教育局局长,徐清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选择内定,给了长安来的四个人中的魏冼。他没有考上进士,只不过是因为开国第一次科举龙虎过多罢了,并不能说他不优秀。

徐清办学校,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穷经皓首考进士的书生,仅仅只是为了传播文化知识,其次为了培养一些长于俗务的人才。毕竟,将来的沧州,徐清是想打造成为东部经济中心的。

每个学校配备两个教师,一个授句读书经,一个教算术体劳。从六岁入学,读书四载,能背的下论语,算得出鸡兔同笼便可,重要的是识个字。选其优秀者加以培养,再读百家经书,世俗百技。至于体育和劳动,徐清想了想还是算了,那些小孩,那个不是下水捉鱼,上树掏鸟的好手

教师的选拔,教算术的,徐清打算从商税司里直接调三十个干事过来,授经书的也不愁,反正在沧州徐清还是有一票粉丝的。那些书生,虽比不上魏冼这种长安来的,但教一个小娃娃总是够的。

教师招聘会上,徐清见过了一个个学子,初步查看了一下他们的秉性。至于考证他们的真才实学,徐清照样甩手给魏冼。

魏冼领命,一番贴经墨义,一番写诗赋词,搞得热热闹闹的选出来四十书生,有老有小的,不过大多数都是贫寒子弟。

人有了,那场地呢校舍什么的,可以回收以前那些世族留下来的大房子。桌子就简单的弄个木板板,椅子也不用,直接坐地上。条件差一点,好在可以不用雨淋日晒。

除此之外,徐清还想亲自弄出一本给孩童开蒙用的教材。如果单用论语的话,太过于单一,而且圣人的东西,传了那么久,一句话有各种解释。所以,相比较于论语,徐清更加中意于他小时候背过的一篇三字韵文弟子规。

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可以说是一本顶三本,治标又治本。只可惜徐清现在有一小半已经背诵不出了,而且背出来的那一些其中有些典故,唐朝人读不明白,需要大改一下。

最需要头疼的事情,是印刷术。

徐清在沧州打听了一下才知道,现在沧州的书籍全部都是手抄本,没有一个人会印刷术。徐清记得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个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却不知道。

没有现成的,徐清就只得自己探索了。

对于中文来说,特别在唐朝这个时候,活字印刷的成本几乎和雕版印刷差不多。徐清决定还是暂时采用雕版印刷的好。

唐初的印刷之术虽没得到发展,大门刻印之术却有千年传承。由传国玉玺便可知,早在秦汉之时,刻印之术就已成熟了。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印刷是纸在上,板在下。

找来了工匠,徐清准备了结实的松木,让写字的方家认真写上了首短诗,准备刻板。纸比较薄,反过来可以透过纸张看见字,字是反的。刻板上刻印的,便是这反字。

徐清令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两颗米的宽度。刻完了,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这便成了。

刻工技艺精湛,一首短诗下来,竟然一笔不错。徐清迫不及待在刻板上刷上一层墨汁,再拿厚厚的宣纸往上面一盖,拍了拍,等稍微干了,小心翼翼的揭下来。

拿出来一看,一个个字清晰可见,的确可用。印一张可不行,再刷墨,再贴纸,直到四十多张,出了问题。开始印出来的字还清晰可见,可到后来,这些字却变得臃肿起来徐清准备再研究一下的时候,黄骅县快马送来一个坏消息:

海上来贼,寇略民众js3v3

第五十四章辽东来的船

第五十四章辽东来的船

翻来那告急文书来读,徐清胆战心惊:

“海上忽来三只大船,下来千余贼寇,屠烧数村,掠其女子粮食,复入大海”

海上来贼,莫非是倭寇可现在哪里来的倭寇,还是棒子没听说唐朝也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啊,怎么回事不过那告急文书上写的有三只大船,千余贼寇,想必是有目击者的。

到底是什么人,能制作能乘几百人的大船,行驶到沧州边上闹事。徐清第一想到的,是谁能建造如此大的船

华夏的造船业算发展不错的,汉朝的时候,便有能乘坐上百士兵的大楼船。到了三国时期,更加不得了,造船业发达的东吴,能造出最大的上下五层,可载000名战士的大船。当时的吴国,还可以从海路志愿远在辽东的公孙氏。由此可见当时船只之远航能力。吴国在灭亡时,被晋朝俘获的官船就有5000多艘,可见造船业之盛。

到南朝时,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为了提高航行速度,特别是大科学家祖冲之,造出了装有桨轮的船舶,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史书上记载他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称为车船。

到隋朝时,隋炀帝未来了要到扬州一游,命官吏督造龙舟及杂船数十艘。他本人乘坐的大龙舟,高45尺,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竟有多达120个房间。由此可见,几百人乘坐的大船是有条件造出来的。

可隋末大乱,一直到了唐初之时,百业凋敝,这海盗怎么可能造出来徐清不解,调集了三千精兵,驻扎近海地区,以备海贼再来。而他自己,则带着护卫和黄骅县令詹增一起去调查一二

被洗劫过的村庄,尸体已经被清理干净了,还残留着各种烧焦、血液的痕迹,海风一吹,呼呼的响,仿佛冤魂在这里四处游荡。

詹增找来目击者,原是个老渔翁。老渔翁说,那日他在远处钓海,幸免遇难。贼人渐退的时候,才敢出来查看,看见大船三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