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战将王玄策 > 分节阅读 105

分节阅读 105(2/2)

目录

这第二件,也是出自波斯巧匠之手,在我宫中已经收藏多年,故而也相赠与皇帝陛下。

这第三件,乃是阿育王时期的高僧遗留之物,因佛教在我国日渐消亡,留着也没有多大用处。而大唐又是崇尚佛法之国家,我想借此赠送于贵国。

这第四件也是阿育王时期,分封在我国之佛祖真身舍利;随着佛教寺庙的破败,也流落于宫中,故而也相赠贵国”

虽说王玄策多加推辞,但是看着如此情真意切的宝物,以及国王言辞恳切的话语,故而很是感激的说道:“为了佛教兴盛,为了我大唐百姓,王玄策代表我大唐皇帝陛下,以及大唐万千信众,感谢大王”说着,又是长长一揖

随着这国礼赠送环节的完结。但见这窣禄勤那国国王,盛情邀约王玄策等人,亲赴准备甚久的国宴。一行人,依旧在这样祥和,和轻松的氛围中,缔结了两国之间的友好盟约。

随着氛围的融洽,他们就聊到了这贸易,聊到了商路;于是一个宏大的设想就这样在宴会之间达成,即唐番道的南延工程,延伸到这窣禄勤那国。于是,一条充满和平的商路,一个肩挑和平的使者,就这样将两国之间的贸易抬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大唐与五印度之间的贸易,就这样随着意向的达成,开枝散叶,蓬勃发展开来

王玄策等人于是又在五印度的大地之上,筑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面对这段时日,颇为欣喜的成果,王玄策等人的心情也甚为舒缓。故而就在这窣禄勤那国,多停留游玩了一些时日,也算是稍稍放松一些。待他们了解了这窣禄勤那国的风俗人情之后,一行人,就辞别了窣禄勤那国国王,跟随马儿的脚步,有说有笑的向着下一个目的地秣底补罗国走去。

纵览中国历史,在春秋战国以前,贵族与百姓自然是泾渭分明,大部分官职均是世袭。贵族生下的就是孩子,打娘胎里就是贵族;而老百姓生下的孩子,基本还是百姓。

不过自从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中华大地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壮举,就此诞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千古名句,更是掷地有声,激起了老百姓空前的平等热情。

说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件事情,在五印度也有这么一件壮举,也有这么一位人物

王玄策等人向东走了两天的路程,过了这阎牟那河就到了这秣底补罗国地界。陈茂材依旧从马背上的口袋中摸出这大唐西域记,仔仔细细的翻到秣底补罗国这一章节,清了清嗓子想给大家批讲此国之风土人情。只见这时候,周曾一个出其不意,顺手就抢走了陈茂材手中的大唐西域记。

“那个啥,你今天就别瞎批讲了,就有我来给大家伙讲讲此国之故事吧”大大咧咧的周曾学这老学究的样子,一本正经的的对陈茂材说道

陈茂材望着空无一物的双手,再看看正看得兴致勃勃的周曾,顺手就准备去给抢回来,可是被周曾这么机灵一闪,他就给扑空了

虽说甚是气愤,但是也懒得再给他争执了,就些微大度的说道:“得了,得了,就让给你吧,快给大家伙讲讲,免得你小子天天寂寞的甚紧”观看此景,惹得经常在旁边看笑话的小六,依旧乐呵呵的傻笑

于是周曾颇为得意的看着陈茂材,也学着他,清了清嗓子就说到:“这秣底补罗国,方圆六千余里,和窣禄勤那国一般大小。国都也颇为相似,也是方圆二十来里,适宜种植小麦,花果挺多的。哎呀,你说说这个玄奘法师,写的这么多笼统干啥呢什么花,什么果也没写明白,这不是吊我胃口吗”一句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吃的这么五大三粗的,天天就知道吃,你呀,少逞能了,快读吧你”陈茂材带着讽刺的口吻,鄙视的说道。颇为幽默的小六依旧在后面呵呵傻笑。

“你管得着吗你”周曾回复完陈茂材之后,又瞥见这呵呵傻笑的小六,于是又说道:“好你个小六啊,老是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真是后悔带你出来了,唉”说着,用书本连连直拍自己的脑门,这一拍,拍的小六和众人笑的更乐呵了大唐使团的上空就这样洋溢这宽松的气氛

每次都颇有高冷意识的王玄策,在他们斗嘴之时,也仅是一笑了之。不过,今天则对周曾说到:“快,看看,玄奘法师还说什么了”

还说了什么请看下回

小知识:秣底补罗国,古印度古国之一,此时的国王为首陀罗种姓,即印度最低的种姓。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清楚,明了

本章完

第三十一回:王侯将相宁有种异域风情诉新篇上

“这个国家,气候温和,风俗依旧敦厚质朴,精通咒术,哎呀这个似乎好瘆人呀”周曾读完之后,不住的打了个冷颤。咳了一声之后,继续说到:“这个国家婆罗门教徒和佛教徒各占一半,不过国王却是首陀罗之种姓,不信佛法,只敬天神。大哥,不对呀,这首陀罗种姓也能当国王吗”

大唐西域记上的这一句话语,不仅让周曾纳闷,更引起了众人的疑惑。但是,这事王玄策倒是甚为知晓

这秣底补罗国国王特吉尔汗,因为不信奉婆罗门教,也不信奉佛教,故而在这无遮大会之上,借口身体有恙,而未曾前往。仅仅只是派遣了其国相,带着佛教之僧众前去罢了,因此他与王玄策不曾见过,也不熟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陈胜吴广起义之时,这一句至理名言就传唱了整个华夏大地,更是将这句名言簪刻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而在这印度,在这秣底补罗国也有此壮举。

大约四十年几年前,这秣底补罗国国王特吉尔汗,当时也仅仅只是一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生下来就是这第四种姓。每日辛辛苦苦的在田间地头劳作,却有一大半收成,都归了当时的国王和婆罗门之高种姓阶层。

每到下一季粮食收获之前总是青黄不接,饿肚子虽说婆罗门教讲究因果循环,有时候也认命了。但是人生天地之间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吃饱饭,为了活下去。

话虽如此说,但是在这宗教至上的五印度,他也对神,依旧有这最后的一丝奢望。于是,不仅拜梵天,更拜佛陀,祈求能赐给自己足够的粮食填饱肚子。可惜的则是,没有一个神能够帮助他完成心愿,故而心灰意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