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战将王玄策 > 分节阅读 72

分节阅读 72(2/2)

目录

而王玄策,众国王,玄奘法师等人则是跟随在队伍的后列,也是有象兵护卫,缓缓行进。

陈茂材观此一幕,也很是被这威严大方之气度所折服。大大咧咧的周曾虽然不曾信佛,可是也被这一幕幕的奢华所吸引。刚想伸手去捡被戒日王洒下的金银珠宝,随即就被陈茂材给拉住了,惹得他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王玄策看此二人,也斜眼一识,虽不曾说些什么,但大意就是告诉他们:尊重别国之风俗

随着队伍的缓慢行进,也就一个时辰,就到了这大花林的辩经寺门前。众人首先来到的就是宝坛之前。在戒日王的引领之下用香水沐浴双手之后,对这尊金佛悉数擦拭了一番。紧随其后,则在戒日王的再次引领之下,把这尊金佛送到了宝塔之前的西台之上,并用许多奇珍异宝和成百上千件袈裟供奉这尊金佛。

待礼成之后,这辩经大会就此开始。不用过多介绍,大家亦然明了,这论主正是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的表现如何,请跟着文字,看下回

小知识:这三颗佛教至宝,现如今都在中华大地之上,续写这应有的佛陀荣光。要想知道这三颗至宝是如何来到咱们中国的,在第三卷至宝归唐里面会详细讲述。

本章完

第六十七回:玄策独领使臣风骚玄奘再展异域风采下

随着无遮大会的开始,但听礼仪官高声唱到:“请我曷利沙帝国国王戒日王、请戒贤法师安坐”。

因为二人正是这无遮大会的决策人,所以随着礼仪官高唱之后,二人自是在这尊金佛之下安然上座。

待他们坐稳以后,礼仪官又高声唱到:“请大唐国沙门玄奘升座”

这时候,玄奘法师款款有礼的落座于他们二位之下,三丈远的一座莲台之上。

待玄奘法师升座以后,礼仪官又高声唱到:“请诸位国王护卫”

于是,这包含阿罗那顺,桑及多国老国王以及劫比他国拉迦室利女王等人在内的列位国王,自戒日王和戒贤法师两边,按序落座于提前准备好的明黄色蒲团之上,以半圆的形状将玄奘法师护卫于正中。

再接着礼仪官又高声唱道:“请与会人员席地而坐”

于是众多高僧大德,婆罗门教之宗长,以及甚多之信众,悉数在诸位国王以及玄奘法师之下的大花林中蜷腿安坐。而王玄策等人,作为大唐国的使节,自然是坐在这最佳的观礼位置。

从远处望去,今日的大花林不仅花团锦簇,更是井然有序,这偌大的草坪之上,信众们均按照十人一行,十行一个方阵的模式,有序的向后延伸开来,而这尊金佛也在阳光的照耀之下,阐释这无尽的光芒。

望着如此宏大的场景,但听这戒日王面带喜色的对着众位信众高声宣布:“我宣布,辩经法会正式开始,请玄奘法师宣示论文”

于是,玄奘法师就端端正正,一字一句的宣示了其论文:“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犹如眼识。”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通俗一点就是:客观世界不能脱离主观意识。换言之,玄奘法师今天的意思就是咱们咱们辩辩这客观世界与主观意识的问题。

听得玄奘法师宣论完毕之后,只见戒贤法师接着他的话语,又宣布道:“本会论主,大唐国沙门玄奘法师,以大乘佛法真唯识量宣示大众,征求全天竺各宗派论师辩论,在此后的十八日内,若有人能破得此论文,沙门玄奘愿斩首相谢。”

在戒日王的示意之下,一众官员,随即抄写好论文,将其张贴于会场内外,以方便各界论师参研。

只见玄奘法师端坐在莲台之上,时不时有一些不同学派的僧人,在其国王的示意之下,前来挑战。玄奘法师凭借精湛之佛法,以及在天竺这么多年所感所悟,在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真唯识论的主旨教义之下,一个个将来人辨倒

其实这辩经,辩论的并不是口才,而是对佛教教义之理解,对佛性的感知,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只见各种学派之僧人,辩难辩精微之论,称唯识唯心之论。一连十八天均是如此,在众多天竺僧众的苦思冥想之下,依旧未曾将玄奘法师辨倒。

这一幕,不仅让戒日王对此僧人刮目相看,更让戒贤法师对这个弟子赞叹不已。王玄策作为大唐国的使节、和陈茂材、周曾等人,虽然对这些辩经之论点论据也不甚明了,但是当看到玄奘法师一个个驳倒众僧,独领群雄的时候,也是深深的被玄奘法师之机智,之踏实的功底所折服。

在这十八天内,因为无人将玄奘法师辩倒,这自然是玄奘法师获得胜利。随着辩经之结束,各国信奉佛教的国王,以及僧众都对这个来自东土大唐国的僧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当然,随着辩经的结束,属于玄奘法师的任务也已经圆满的落下帷幕。通过这次辩经,也让天竺各地,对佛教之教义有了更深之了解,对戒日王统一天竺佛教之思想,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贯彻。故而欣喜之人,颇多。

虽说欣喜之人颇多,但是对佛教颇为不屑之婆罗门教,似乎对这玄奘法师很不看好。这些天在辩经之中,王玄策也时常观察这毗罗删那国国王阿罗那顺,在每次玄奘法师辨倒别人之时,总是投来嫉妒的眼神。中间他也多次示意自己的婆罗门教僧人前来辩经,可惜的则是,均技不如人的败给了玄奘法师。故而也只能带着恶狠狠的眼神,无奈的瞪着自己的僧人,示意示意其尽快的滚下去,别在这里丢人现眼。惹得,王玄策与众大唐使团成员,暗自发笑。

事情会如此轻松的结束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儒家讲究人性本善,道家阐述上善若水,而佛家则追求众生平等。正是因为人生之中,有了追求,才有了比拼,可是当有了比拼之后,一部分人走歪了道路,也就又有了善恶、好坏之分。

天下大同,天下一家不仅仅是戒日王之信念;更是七世纪所有雄才大略的英主,所拥有的共念。而正是因为这份信念,才不由自主的让原本,都是教化人心的宗教,渐渐地为了利益,为了名利,走向了魔道,步入了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