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0(2/2)
看着近在咫尺的玄奘法师,王玄策又一次细细的打量了他一番,除了一副东方面孔之外,衣着打扮和这些天见到的天竺僧人不曾有任何差别。正是因为听多人多次提及,早闻其大名,虽说带着甚多的神秘色彩,但是今天见到真人之后,瞬间有了一种亲切之感。再定睛这么一瞧,这么熟悉的容貌,这么熟悉的声音,这不正是救助自己的玄奘法师吗。
一种感激之情,顿时涌在心头,只是此时不便说明罢了。王玄策随即双手合十,躬身回了一礼。趁着这个间隙,简单的攀谈了一番。
但见玄奘法师不仅举止优雅,步履轻盈,更是字字珠玑,谈吐不凡。至此时,王玄策才深深的感觉到,这个僧人的确不简单,即使在大唐,也绝对罕见。此刻他不知道玄奘法师的真实想法,只是感觉到他的确正如先前所述的那样,是一得道高僧。
还记得,在一次朝会之中,李世民面对佛陀之事,这样对他们说道:我大唐自开国以来,虽经历过高祖皇帝剪除佛教痹症之策略;可时至今日,依旧出不了通晓佛法的高僧大德,甚是可惜呀。
至此以后,在每次论及佛事之时,李世民每每颇具惋惜之情。想至此,王玄策顿时感觉到:这不正是陛下辛苦寻觅的高僧大德吗
就这样,在王玄策的内心深处,此刻已经深深的埋下了,一颗礼请玄奘法师回国的种子。
也就一盏茶的功夫,随着国宴的准备停当,众人也都悉数入席,开始了这一场奢华且宏大的宴会。面对着在五天竺境内,最大的一次宴会,大唐使团的所有成员,自是颇为欣喜。
总之这次国宴是在祥和的氛围中开始,在优美的氛围中结束。在了解大唐的谈论中开始,在明了天竺的过程中结束。在谈论李世民治国理政的方略中开始,在讲解天竺宗教的过程中结束。
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仅仅只讲究政治,政治之外不外乎情谊;将情谊赋予政治,政治就多了一些生命。在宴会当中,戒日王也盛情的邀请王玄策等人,参加这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王玄策等人自然也是愉快的答应了下来。
当看着王玄策等人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行,玄奘法师也多了一些应有的欣慰与亲切之感。毕竟这是自己母国的使节。
虽说宴会已经结束了,但是他们两人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毕竟他们之间还有甚多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语,他想了解他,他也更想通过他的口中了解这些年变化的大唐。
这是一个阳光还算明媚的下午,微风轻轻吹拂这已经耷拉下来叶子的芭蕉树;虽说此时的五天竺各地甚是炎热,但是这份炎热丝毫影响不了两颗更想深交的心。
但见这王玄策带着周陈二人,来到了玄奘法师的精舍前。今日的三人,均是一身常服的打扮,为的就是显得更加的轻松自然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更可以交心。
听闻侍从来报,说是大唐使节王玄策已经在精舍门外等候之时,玄奘法师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赶忙起身亲自出门相迎。
四人相见,别样的亲切,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他们随即就被玄奘法师请入了精舍之中。
这精舍坐北朝南,看起来也很是简陋,在北山墙正中的位置安放一佛陀塑像,以及礼敬用的香案。在精舍正中的位置,摆放一四方桌外加四个蒲团,在四方桌上则放置了一个果篮,里面放有几个看起来很是不错的芒果。除此以外,别无一物。
于是玄奘法师北向座,王玄策左向座,陈茂材右向座,而周曾则是南向座。
虽然都提前都准备好了话语,可是真到相见之时,似乎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但见四人相识一笑之后,王玄策率先开了口:“法师可曾记得十六年前,洛阳外围村庄中的那个孤儿”
听此一问,玄奘法师才细细端详起来这个年轻人。思绪渐渐的回到了十六年前,不停地比对,不停的印证,突然间感觉到竟是这么的熟悉,于是带着惊讶之情道:“你就是当年被东野先生,带走的那个孩子”
王玄策面带笑意的点着头说道:“当年多谢法师救命之恩”。话语之后,随即起身离席,对着玄奘法师深施一礼。
玄奘法师,也赶紧伸手扶起了王玄策:“不必多礼,快快请坐,快快请坐。”
一句话,瞬间就拉近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玄奘法师不曾想到,曾经无心挽救下的一个孩子,竟能代表大唐出使异域。而王玄策也万万没有想到,曾经救助自己的那个僧人,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成就。
“法师自从当年离开中土之后,一直在天竺各地游历至今吗”
“是呀,算下来,如今在天竺已有十四年了”。
“按惯例,法师当时前来天竺之时,应该是大唐关禁之时,不知道法师是如何到达”。
“实不相瞒,所有出关通道,均是秉承一颗至诚之恒心”。
“愿听法师之恒心”
“为了大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