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87(1/2)
存在,最后演绎成了宗教冲突,致使藏区、康区和河套等地战事不断。”
这个时候,洪承畴的神色也收敛了许多,变得凝重了起来,接话道:“想当初的林丹汗,被野猪皮打得犹如丧家之犬之前,那是何其的强大”
“收服漠南的内喀尔喀五部,为其效力;加强汗权,兴建都城察汉浩特,用图们汗法典约束约束诸部,使得漠南诸部重新向蒙古大汗朝觐。”
“然而,好日子还没有持续多久,不到两年地时间,自负过头的林丹汗,在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的劝说之下,由黄教改信红教,也就是格鲁派和萨迦派。”
“你说,林丹汗真是作死,改变信仰也就改了吧,不仅强迫自己的部众改信红教,还让其他部落也要改变信仰,这下可好,直接使得内部出现骚乱,原本归附他的那些漠南部落,不是心有怨言,就是纷纷离去。否则的话,野猪皮又怎么可能有了可乘之机,趁机拉拢那些蒙古部落。”
来到陕西将近两年,虽然主要任务就是组建新军,配合徐光启的救灾,现在换为了宋应星,但孙传庭对于周边的情况有了极大的了解。
尤其是蒙古人与藏人内部的诸多纠葛,历史恩怨。
听到洪承畴的这番言辞,面露沉吟之色,紧跟着徐徐说道:“林丹汗即位之初,蒙古汗权早已不振许久,漠南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和鄂尔多斯诸部各自为政,蒙古大汗也就只能支配辽河套的察哈尔部,也就是浩齐特、奈曼、克什克腾、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阿喇客卓特和主锡惕八个鄂托克,仅被漠南的诸部奉为名义上的共主。”
“还有就是,漠北的外喀尔喀更是直接不承认蒙古大汗为共主,漠西的卫拉特直至现在,仍然与蒙古帝国为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面,蒙古人被分成数个部分,虽有历史遗留原因,恐怕林丹汗个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信仰方面,如果林丹汗不根据个人的喜好,没有派系分别,像成吉思汗那般,拥有包容的心胸,允许不同教派、不同信仰的存在,恐怕林丹汗早就完成了他的野心,一统蒙古各部落。”
这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没有人再言语,而是陷入深思之中,想着从林丹汗的这些事情总结经验。
华夏传承数千年,直至如今,不难发现,罕有因为宗派或者信仰的原因,而发生战争,多是民众起义,或者野心家起兵造反,亦或是抵御外敌,保卫家园。
诸多战争的背后,鲜有宗教的原因。就算是有,也不过是以某种信仰为外衣,名正言顺地去造反,并不是真正的宗派纠纷和冲突。
若是有的话,也是像白莲教这样的邪教,试图推翻朝廷,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极其排斥其他宗教的存在。
转念之间,众人不禁想起了朝廷对待宗教的事情上,不管是如今的大明朝,还是以前的朝廷,总会有皇帝独钟于某个信仰,某个教派,却很少将其加之在民众的身上,强迫他人改变信仰。
大明仅有的针对宗教的两次行动,对象分别是白莲教和天主教,至于原因,前者乃是邪教,制造混乱,蛊惑民心,自不必多言。
至于后者,天主教,与藏传佛教何其相似不仅有着强烈的排他性,排斥其他宗教的存在,更是威胁着皇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比白莲教还要邪恶,还要危险。
自然而然地,大明当然会十分排斥他的存在。
一念及此,众人终于想通了一件事情,难怪皇上那么针对天主教,限制汤若望这些洋人的活动范围,更是不准他们随意离开居住之地,到城外传教。
从藏传佛的事情上,足可见一斑
活佛,班禅,,等等。
这些藏传佛教的领袖,所在的地方,可谓是,地位甚至比那些头人、头领和大汗的地位还好,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第三百九十九章效仿辽东
这个时候,在众人心绪百转千回之时,孙传庭的神色变得忧心忡忡起来,突然打破了平静。
“洪总督,此次往辽东迁移的难民之中,其中有不少都是咱们招抚的乱民,若是将他们全都聚在一起,放在辽东那个地方,像王嘉胤、高迎祥这些人,他们会不会再闹出什么乱子,影响朝廷在辽东的布局”
刹那间,大厅里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增添了几分阴霾,洪承畴还未回答,贺虎臣忍住的插话道:“孙大人,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毕竟,朝廷在辽东聚集了数十万的大军,再加上那些难民还有不少是来自于河南。就算王嘉胤、高迎祥等人想要弄出什么动静,恐怕也不可能吧”
“呵呵孙巡抚,你多虑了”
洪承畴的反应却是爽朗一笑,对于贺虎臣的抢白,并没有任何的不满,进而继续说道:“根据本官所了解到的消息,迁移到辽东的难民,虽然将近百万,却不是群居在一起,而是和辽东的百姓混合而居。”
“而且,朝廷明显考虑到了那一点,凡是招抚的乱民,全部打散了,与其他地方的百姓混合而住。”
“同时,在辽东的那些村落,朝廷先后还成立了所谓的民兵,犹如咱们关内的团练团体,组织乡勇,专门维护地方的治安。唯一不同的是,民兵队伍是专门保护村落,防范土匪的寻衅骚扰,每隔一段时间,官军还会对其进行训练。”
“还有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刚刚赶走鞑子,辽东将会有大量的田地腾出,可以用于安置那些灾民。再加上,与当初的陕西不同,对于迁移到辽东的灾民,朝廷保证了一定的粮食供应,就算不能顿顿馒头米饭,让他们吃饱穿暖,还是没有问题的。”
“说的也是”
孙传庭吐口而出,情不自禁地附和了一句,神色微微放缓,轻松了许多,若有所悟的继续说道:“不管是王嘉胤、高迎祥等人,这些乱民的头头脑脑,还是那些被蛊惑的民众,之所以造反,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不仅仅是吃喝堪忧,还有就是对未来没有了希望,家里没有田地。”
“到辽东之后,不仅可以不再挨饿受冻,还能分得田地,只要不是好逸恶劳的懒惰之人,在朝廷的帮助之下,就能过上不错的生活。”
“只要衣食无忧,居有定所,就算再出现像王嘉胤这样的人,任凭他再如何的能言善辩,即便是口若悬河,口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老百姓跟着他们造反。”
在场之人,都是身处陕西数年之人,更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亲眼见证了那些新农作物所创造的奇迹,尤其是番薯,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颠覆了他们对农作物的认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