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末达人秀 > 分节阅读 148

分节阅读 148(1/2)

目录

支撑着下巴,眸子里闪烁着莫名的光芒,一脸的风轻云淡之色,正在听着曹化淳的汇报,而对面站着之人,还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商部尚书林宗载二人。

“启禀皇上,如今之时,天下可谓是群情激奋,民意汹汹,对那些商人恨得几乎是牙根痒痒,若不是朝廷提前做了布置,命令各州府县城,加强城内的巡逻力度和强度,维护日常治安,恐怕那些老百姓早就闹了起来,找商人的茬。”

“而且,现在的商人,个个犹如惊弓之鸟,害怕的惶惶而不可终日,如履薄冰,看到老百姓,就好像耗子见到了猫一样,紧张不已,深怕那些老百姓打砸了他们的府邸,以泄私愤。”

“除了那些名声极好的商人,平时没少救济周围的邻里邻居,附近的百姓,情况要好一些,余下之人,只要是外出,全都是一身的朴素,老百姓的打扮。”

“就连那些权贵,世家子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由于朝廷加强了对他们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以及以前的种种教训,面对群情激奋的老百姓,他们也是不敢惹,不得不退避三舍,伪装成普通人。”

这一刻,大殿里的这些人,才是真真正正地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其中所蕴含的威慑性;这才意识到,皇上为何那么坚持创办大明日报,给予莫大的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不断地扩大他的规模,以京师为中心,向周围蔓延。

现在这个时候,凭着其官方属性,以及莫大的规模,大明日报社的舆论引导力,得到了最大化的凸显,远比御史台的那些御史的嘴还厉害,还让人心惊肉跳。

在这个紧张而又极其敏感时刻,没有一个人敢为商人们说话,否则的话,一旦传出去,虽无性命之忧,却是永无宁日,走在路上,遭到百姓的白眼与仇视。

更有甚者,还针对说情者的家人,指指点点,鼓孤立他们,有时候,上街买菜,没有一个小商小贩愿意卖。

原因很简单,这些小商小贩还算不上商人,都是老百姓,将自家的菜拿到城里变卖,赚一些散碎银子,想起自己以往承受的重税,自然而然地,怒意胸中来,不仅不卖东西,还脏话连连。

曾经就有那么求情的官员,不仅遭到了孤立,来自于各方面的软刀子,每天清晨之时,前后门之前,都被人泼了大粪,如此情形,舆论高压之下,那个官员只得辞官,带着家人,狼狈而逃。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神色虽然平静,但眉宇间还是萦绕着几分得意之色,嘴角更是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邪恶而腹黑的笑容,同时,他心里也清楚,这种情形不会持续多久,随着时间的流逝,民意就会冷却下来,更是再也不敢针对商人与士绅,叫板权贵。

原因很简单,他们虽然非常憎恨商人,但也非常依赖商人,如果没有商人做生意的话,他们手中的东西就中转不出去,也买不到所需之物。

所以,崇祯的心里更是明白,舆论的威力虽大,民意虽可用,但也要有个度,否则的话,一到超过了这个度,那就是杀敌一千,自损三百,杀人又伤己,就是非常明智了。

而且,这一切的一切,士绅与权贵之所以那么害怕,不敢轻易出家门,群情激奋的民意只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山西八大奸商的风波,个个都是抄家灭族,杀得人头滚滚。

尽管是相距千里,尽管没有亲眼所见,这些人也能想象得到那种场景,一千多人被砍头,恍惚之间,就好像闻到了空气里的血腥味,让他们心惊,让他们害怕,让他们胆寒,没有人不怕死。

这个时候,曹化淳刚一说完,崇祯的目光又转移到了毕自严和林宗载的身上,他们之间徘徊,询问道:“毕尚书,林尚书,你们那边又是什么情况那些士绅和商人有没有什么表示”

两人对视了一下,瞬间达成了某种共识,再次迎向崇祯那兴致勃勃的目光之时,毕自严站了出来,缓缓回道:“启禀皇上,目前为止,从各地上报上来的消息,尤其是江南各地,几乎是朝廷的告示张贴没有几天,那些士绅就纷纷行动了起来,主动补缴拖欠和隐瞒的税款。”

“由于时日尚短的原因,对于地方的税收收入,无法得到具体的统计数字,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仅就一个顺天府,乃至于整个北直隶而言,截止到现在,那些士绅与商贩补缴的税款,就达到了二百万。”

听到这番话,崇祯脸上的光芒愈发的炽盛了,故作一副若有所思之色,沉吟道:“嗯撇开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与斡难河卫不讲,朝廷已经失去了对三地的控制,大明总共有两京和十三司,单单一个北直隶,那些补缴的税款就有两百万,也就是说,加上南直隶和其他十三个省份,朝廷今年的税收至少能够增加三千万两。”

“是的,皇上”

回答之时,毕自严的神色有一些犹豫,按照他的估算,今年增加的财政收入,仅此补缴税款一项,在这个数字之上,还有翻上一倍有余。

毕竟,相对于其他各省,不论是富裕程度,还是面积大小,北直隶都要稍逊一筹,而且,二百万的这个数字,还只是截止到目前,随着舆论压力的越来越大,山西八大奸商的风波达到顶峰,这个数字还要不断上涨。

所以,即便是六千万的补缴税款,也是毕自严的保守估计。

第三百一十五章身心俱疲

这一刻,大殿里弥漫着浓浓的轻松愉快的氛围,相比于崇祯的心情愉悦,很是高兴,毕自严却是暗暗长松一口气,随着这至少六千万的进账,就可以弥补一些财政支出的巨大缺口。

这个户部尚书,毕自严当得真是心惊肉跳,悲喜交加,高兴的时候,身心都要飞扬,看着国库充盈;忧心忡忡的时候,看着国库日益空虚,各种花销所需要的钱银,如流水一般,每天为了弄到钱,充实国库,可谓夜不能寐,有一种身心俱疲的感觉。

让毕自严如此煎熬,实在是,皇上虽然能够挣钱,几乎将“开源节流”的这个思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但是,在这最近一年的时间里,皇上更会花钱,还是变着花样的。

而且,这种花钱花的很是痛快,让人心服,让他们这些重臣交织在高兴与忧虑的同时,更是无法反驳。

一口气就组建了两个精锐水师,全都是按照郑和下洋的标准,还有两个陆军,不管是装备,还是士兵待遇,都是远超于其他军队。

因此,仅仅是朝廷的这四支新军,就是一个烧钱的存在,占了朝廷各项财政支出的近三成左右,达到了六百万的军费,放在以往,绝对是难以想象的。

当然,国库有着那么充实的储藏,也是以往难以想象的,恐怕历朝历代的户部尚书都没有掌管着那么多的钱财。

若不是皇上去年“弄”到一大笔财富,极大的充实了国库,莫说是赈灾、迁移百姓、组建新军,能够将历年拖欠的军饷补齐,那就是最好的情况,已经是在烧高香了。

在天启年间,曾经也做过户部尚书,掌管着南京的财政,毕自严深知,眼前的这位皇上太会挣钱的,否则的话,就无法支撑现在的这种局面,大明步上正轨,渐渐向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