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3(1/2)
此刻,听着吴三桂的讲述,崇祯是频频点头,眸子里异彩连连,欣赏不已,青年才俊,不外如此。
翻开历史,早年的吴三桂,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还是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敢打敢杀。
奈何,沧海桑田,从军多年,深受其父吴襄的影响,渐渐地,也变得圆滑起来,凡是都将利己放在首位。
尤其是明朝将亡之时,李自成即将打到京城,从他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已经有着其父吴襄的行事风格,多是明哲保身,保住自己的性命为第一要务
当然,有着现代者的灵魂,还是一个明末历史学家,“崇祯”知道,不管是吴襄,还是吴三桂,心性的变化,乃是受到当时的局势所影响。
吴襄,经历过广宁之战,亲眼目睹过辽东经略熊廷弼,被传首于九边,更是知道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作为一名武将,心性发生了转变,也不难理解。
至于吴三桂,更不难理解了,
死在崇祯手里的忠臣良将,何其多,吴三桂渐渐变得圆滑起来,凡是以明哲保身为主,自然而然地,也不难理解。
当然,即便是当时的形势所迫,依旧无法磨灭吴三桂的人生污点,不仅是叛国投敌,更是大肆屠杀汉人,仅此一点,将其贴上汉奸的标签,一点也不冤枉他。
很显然,附身于朱由检的身上,成为崇祯皇帝,贾亦韬的心性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将近一年的灵魂融合,更加适应了如今的身份,没有了研究者的书生意气,多了几分务实。
因此,对于此时的“崇祯”而言,并不在意吴三桂这类人历史上的后面表现,在意的只是,此时的他们,是否忠君爱国是否会勇于杀敌
最为关键的是,满腔热血的这些年轻,十几二十多岁,有着极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思想方面。
之所以有着这样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有着现代历史学者灵魂的“崇祯”,深深地知道,如果予以相应的信任,给予武将同等的重视,他们就会粉碎碎骨的报效国家,何谈叛国投敌
士为知己者死,不外如此
这些言词虽多,但却是在崇祯的脑海里一闪而过,等到吴三桂说完之后,崇祯轻咳了两声,以彰显自己的存在,进而总结性的说道:“吴三桂说得不错,如果每个将士都是奋勇杀敌,怀着誓死报国的决心,临死之前,也要拉一个敌人垫背,在辽东,朝廷何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如坠泥沼一般”
“纵观朝廷数次北伐建奴,不仅仅是败多胜少,连连失利,还让建奴的实力越来越强,反而让鞑子获得了大量的物质和军事器械,没有达到一点将其削弱的目的,凡此种种,难道还不值得深思吗”
点到即止,虽然崇祯没有再说下去,但最后的一番话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不禁暗暗猜测,恐怕辽东的水不仅浑,还很深,远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朝廷的数次北伐,征讨建奴,不管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远胜于建奴,努尔哈赤能够逃过一次围追堵截,近乎有着覆灭的危险,或许还可以说是运气使然。
然而,一连数次如此,还越来越壮大,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远不是建奴狡猾、骑兵厉害能够说得通的了。
这个时候,崇祯忽然流露出回忆之色,颇为感慨地说道:“遥想南宋时期,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他们的总人口却是金人的数倍有余,即便金人再如何的善战,身体再如何的强壮,难道两三个宋人还打不过一个金人”
南宋,只要是一个稍有学问之人,没有人不知道这个朝廷
整个南宋时期,就是汉人的一个耻辱记忆,一个屈辱的历史,往往是被当作反面教材,教训子孙,警醒世人,因此,也有有了最为刚烈与强硬的大明。
否极泰来,前有南宋的懦弱,对外族的卑躬屈膝,经历过元朝的严酷统治,才会有后来以铁血著称的大明王朝,最能说明汉人也有着铮铮铁骨,一样能征善战。
当崇祯提到南宋之时,无人言语,每个人都知道,此时此刻,它是一个敏感话题,映射的是皇帝的昏庸无能,皇上说出来,倒没有什么,一旦出自他们之口,可就变味儿了。
伴君如伴虎,众人还是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即便年轻、热血、张扬如吴三桂,也没有再大刺刺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南宋。
很显然,崇祯也深知这一点,从未想过能够得到众人的回应,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语气一顿,进而颇为强势的继续说道:“南宋苟延残喘的一百多年,但在朕看来,靖康之变时,居然还能安享于江南的繁华与富庶,就已经代表着,赵氏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这一刻,在众人不知道该如何接话之时,崇祯的神情显得是那么的孤傲,散发着属于帝王所特有的气质,接下来的言语,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是那么的铿锵有力,使得众人心神为之一振,变得哑口无言起来。
“苟延残喘的活着,还不如一战而死,帝王更应该如此”
第二百六十一章不一样的反应
刹那间,整个教室都变得极为安静了起来,针落地的声音犹可闻,唯有崇祯的那句话的余音还在回荡,缭绕于众人的耳畔,使得他们的心里更是翻起了阵阵波澜,骨子里的血性被彻底激发了出来。
在场之人,八成以上都是年轻人,其中的绝大多数又都是武者,相比于那些文官和读书人,极为尚武的他们,更容易被蛊惑,更容易被煽动,崇祯的短短一句,顿时撩拨地他们热血沸腾,纷纷山呼了起来,双眼里满是狂热之意,对崇祯倍加推崇。
“万岁,万岁,皇上万岁”
“威武,威武,皇上威武”
“我等谨遵皇上训示,宁可战死于沙场之上,也绝不会苟且偷生于世”
声若洪钟,又似海浪,喊声震天的同时,又是一浪盖过一浪,滚滚而来,气氛顿时沸腾了起来,被点燃到了极点。
崇祯的脸上也满是红光,兴奋了起来,但还是保持着镇定的姿态,理性犹在,挥舞着双手,上下起伏,热闹的场面再次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是目不转睛,等待着他后面的话语。
“你们马上就要进入大明的各个军中,进行历练,作为你们的第一个实战考核,毫无疑问,你们将会身处第一线,或是在地方剿匪,或是进入边军之中,与外敌交战。”
崇祯缓缓吐出这番话,神色再次变得冷峻起来,显得郑重无比。
“尽管你们的老师已经有过交代,但朕还是要再说一遍,每半年为期一到两个月的实战考核,不仅仅是体会军旅生活那么简单,而是有着生命危险,和普通的士兵没有任何的区别,现在后悔还得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