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7(2/2)
相应地,在短期之内,随着那些牲畜进入中原,就能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毕竟,在这个农业社会里,想要增加收成,除了无法抵抗的气候原因,关键就是在用于耕种的牛马。
有了这些牲畜,固定的劳动力之下,老百姓就能耕种更多的土地,就能够将田地多翻几遍,使得农作物拥有一个更加适宜的土壤。
与此同时,崇祯想到了另一个名词,宝钞
就在众人争执不下之时,崇祯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又显得是那么突兀,让人有一种诡异之感,更是高声问道:“各位爱卿,你们说,朝廷继续发行宝钞怎么样”
刹那间,书房里的气氛为之一滞,顿时安静了下来,众人一副惊愕的模样,更多的是诧异,大眼瞪小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对于“宝钞”二字,他们并不陌生。
虽然大明宝钞已经被废止了一百多年,正德年间就实际上停止了发行,他们这些人还是记忆犹新,有着很深刻的印象。
这种氛围只是持续了那么一瞬间,最终还是由工部尚书王永光打破了平静,接下来的一番言语,将他的忠厚正直和敢于直谏,体现的淋漓尽致。
“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发行宝钞,虽然有利于一时的使用,减少铜铁的使用与消耗,但是,却于国有大害啊”
“由于宝钞的纸质太差,极易于损毁,难以长久使用,而且,宝钞只发不收,既不能回收,又不分界,致使天下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多,泛滥成灾,贬值极快,很难获得百姓的认可。”
然而,听到这些近乎于一口否决的话语,崇祯不仅没有动怒,生气,反而露出了一丝欣慰,笑得愈发地灿烂起来,看得众人心中直发毛,有一种不好的感觉,王永光刚要在说什么,再进行争取一下,却被崇祯笑着给打断了。
“王尚书,不要这么着急嘛,宝钞并不是一无是处,没有你说得那么不堪,如果将其予以改进,不仅能够回收,还能将其兑换成实际的银钱,并将其制作工艺提高,年年更新,那样还不行吗”
“那那那当然好了”
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近乎于喃喃地回了一句,王永光将后面的话语全都咽了回去,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又该说些什么
这个时候,户部尚书毕自严再次站了出来,沉吟了一下,随即接话道:“嗯皇上,如果等值发行宝钞,并能够回收旧钞,那当然就好了。如此一来,就能减轻百姓的一些负担,不必再支付火耗银钱,溶解散碎银子,将其铸成银锭的花销。”
紧接着,毕自严的语气一变,变得凝重了许多,脸上的神色更是郑重无比。
第一百六十三章务实的帝王
“可是,皇上,要想发行宝钞,并获得天下人的认可,绝非是轻易之事。首先,即便是宝钞能够回收,能够以旧换新,但必须建立许多像钱庄这样的店铺,以便百姓能够随时换取,自由兑换。”
“其次,就是每一个像钱庄类似的店铺,必须保证储藏有足够的现银,能够真正的实现将宝钞兑换成银两,如此才能取信于民,并长久持续下去。”
“最后,也是最重要、最为关键的一点,建立这么多的店铺,肯定也要辅以相应的人手,自然而然地,也要给予这些人薪俸,如此一来,将会加大朝廷的财政压力。否则,难保他们不会监守自盗。”
有着现代人的灵魂,虽然只是一个历史学家,“崇祯”怎么会被这一点问题难道呢
所谓类似于钱庄的店铺,就是现代的银行,而宝钞就是纸币,尽管不知道银行的具体运营方式,但也知道他们的一些获利方法,比如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借贷
只要钱庄盈利,就不存在增加朝廷财政压力的问题,反而能够增加国家的收入。
“嗯这样吧,王尚书,毕尚书,关于宝钞的事情,就让朕好好想想,你们回去也思谋一下,将其完善,既能方便于民,也不给朝廷带来财政压力。”
“是,皇上,微臣遵旨”
看到两人并不认可宝钞,一副在应付自己的模样,崇祯并不灰心,也不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发行宝钞的想法。
毕竟,一旦发行宝钞,并将其广泛应用,将会大大的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火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许多的贪污和横征暴敛,就是源于征税所要的现银。
因为,百姓上缴的赋税,绝大多数都是散碎银子,肯定不能将其直接上缴朝廷,而是要铸造成银锭,中间就有一定的损耗,如此就有了火耗一说。
相应地,也就有了火耗税
使用宝钞,那就不一样了,就不存在火耗的问题,自然而然地,由其演变而来的各种杂税也就不存在,百姓要上缴的税银也就少很多。
毕竟,按照大明律,朝廷规定的法度,上缴十两的税赋,还要多交两到三两的火耗。
“那个那个皇上,关于开放互市的事情呢”
听到毕自严的询问,崇祯的眼前一亮,并未予以回答,而是心中暗想,如果发行爆炒的话,可以在那些茶马司先行推广,进行应用,就可以结束那些互市最为原始的通商方式,以物易物。
有了宝钞这个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就能大幅度杜绝铜铁流入那些外族。
崇祯的脑海里只是闪过这些念头,很快就回道:“嗯开放互市,当然可以,但必须细化其中的一些准则,朝廷必须从其中抽取一定的赋税。”
这一刻,相比于浓浓的复杂之色,更多的是错愕,尤其是看着崇祯嘴角噙着的那一抹笑意,众人都有一种感觉,皇上不像皇上,更像一个极尽逐利之能事的奸商
雁过拔毛,若无利益,朝廷若是不能从中获得好处,绝不会做那种利人之事。
不过,崇祯身上散发着的那种铜臭味道,在场之人不仅不反感和厌恶,反而还很赞赏,眸子中更是点点毫光,闪烁不定。
这些最起码说明一点,皇上是一个极为务实的君王,相比于那些“千邦来贺、万国来朝”所带来的盛况,由此带来的美名,皇上更加的在乎,大明王朝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一般的炫耀。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对于他们这些